楼市回归平民购房时代 业内:现在是买房最好时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回归平民购房时代 业内:现在是买房最好时期
2009年05月08日 15:14 来源: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四天时间,实际总成交与26届房交会相比,增长了近24%。——据长沙市房产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本届房交会期间各类房屋成交大幅度增长,而4月份开始,长沙楼市成交量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4月22日的720套的成交量尤为突出,27、28日的商品房成交均价更突破4字头。

  “长沙市场在刚性需求客户日益增多,成交量的回暖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小阳春’过后,楼市必然迎来‘艳阳天’”上河国际花园营销总监喻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市场 高举 “性价比”之牌

  在本届房交会上,参展楼盘主流房价保持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开发企业表现出的理性务实是本届房交会的明显特征,市州购买力的释放,是本届房交会的一大亮点。超乎主办方预期的人气,也让市场看到了楼市小阳春行情延续的最大可能。各大开发商,也在现场纷纷高举 “性价比”之牌。

  从各类成交数据来看,本次房交会的购房者,对“准现房”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户型的选择基本集中在非常实用的,以居家为主的100~120平方米,均价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中低价位房源,开发企业的品牌实力已成为影响购房者置业选择的重要考量。各大开发商都为房交会特别准备了极具震撼力的“优惠大礼包”。记者巡馆发现,开发商普遍优惠在5%以上,如上河国际花园,享受所有优惠后,价格到了3498元/平方米,意向成交客户当即积累300位。面对即将到来的5月9日开盘,喻胜表示了压力,“担心要房的太多,应付不过来。对于高品质楼盘,可能大家都觉得要及时把握购买契机吧。”

  市民 置业信心已经唤醒

  “房交会历来被誉为长沙楼市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承接本轮楼市‘小阳春’,本届房交会将进一步强化营销功能、活跃市场,希望能够掀起上半年的成交高潮,成为众多开发商消化存量和重振市场信心的绝好机会。”本届房交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而对消费者而言,置业信心似乎已经唤醒,尤其是中低端市场。

  对长沙的房价,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教授认为“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陈收教授还表示,现在是买房的最好时期,长沙地区房地产的泡沫本来就不多,不会出现沿海城市那样大起大落的现象,现在相对是个低点;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是出手购房的好时机,因为现在楼市回暖,很有可能现在就是底价了,如果等下去,好楼盘会越等越少,房价则会越等越高”。

  记者观察

  市政大配套成关注焦点

  市场人士分析,除了由自住型、首次消费人群支撑的刚性需求外,改善性需求人群的购买意愿也在逐步被激活,加上商品房价格的理性回归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推动,楼市开始全面回暖。5月1日至5月3日,中隆国际·御玺合同成交27套;5月3日,恒大名都销售金额超过2亿元;5月2日,刚刚开放样板区的融科·檀香山订单销售金额超过2000万元;咸嘉官邸,5月销售已超15套;房交会四天,湘江世纪城即销售住宅157套;天晟·海拔东方,4天签订合同48套,VIP卡销售30余张;上河国际花园,累积VIP卡已近700余张。

  “临近地铁出口”、“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地铁上盖物业”、“出门就可坐地铁”……尽管长沙地铁交通网络骨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其沿线上百家在建楼盘的开发商,已不谋而合,把“地铁房”当成其推介新盘上市的“金字招牌”,本届房交会上,“地铁”进一步催生楼市转暖,“地铁口岸”楼盘也倍受消费者青睐。这成为今年房交会一大亮点。

  “地铁是个好东西。以我自己在深圳买的房子为例:2005年,我以5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买进,由于处于地铁口岸的缘故,2007年价格飙升至1.3万元/平方米左右,去年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价格有所下跌,价格仍维持在9000元/平方米左右的高位。地铁给都市生活带来的快捷也有目共睹”,准备在长沙帮父母购房的许力说道。他认为,大东城区域前景看好,地铁二号线,武广高速、沪昆线,长沙将从此地腾飞。而据记者了解,上河国际花园、中隆国际·御玺、天晟·海拔东方等大东城项目,都适时借力,做了极好推广。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