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历史风貌 上海3种模式让石库门绽放花样年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保留历史风貌 上海3种模式让石库门绽放花样年华
2009年05月04日 16:26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田子坊有着生活和艺术交织的独特氛围  雍和 摄
步高里是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栗荣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的石库门街区,这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一方面,石库门曾经是六成多上海人的居所,已经和上海的风俗文化紧密相连了;另一方面,石库门居住区已经成为居住环境较差的地段,是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

  从成片拆旧建新的改造,到注重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卢湾区慢慢摸索出了几条综合保护开发的路子——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步高里模式等。

  这几种模式具体怎样操作?它们有什么优点和不足?怎样才是对石库门最合理的保护方式?

  1 【 新天地模式 】

  “如果从1998年启动开始算起,新天地已走过10年光阴。”瑞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周永平坐在新天地一号会所里,窗外的马路上车来车往,新天地的弄堂里人潮涌动。

  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总体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原有的石库门里弄是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区的控制范围。根据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周围的街坊格局要保留,街坊内的建筑高度和容量也有严格控制。

  “改造的时候,我们没有改变建筑的外观,而是将居住功能变为商业功能,把私人居住空间变为共享空间。”周永平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原来的外墙我们都用专用药水和护墙膏作了处理,每一栋建筑下面都挖了3到9米深的地下空间,作为消防水库。所有的管线都是重新梳理布置过的,这些就花了6亿元,还不包括动迁的费用。”

  为了“修旧如旧”,建设方从档案馆找到了原有图纸。“拆除一些建筑时,也要考虑拆除后四周建筑的视觉效果。”周永平介绍,“我记得有一面1931年的墙,墙头有青草,墙上则有‘文革’时候的标语,我们想把它完全保留下来。结果难题来了:用药水的话,墙头的草就死了;不用药水的话,又起不到保护的效果。好在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了。”

  如今,新天地早已成为一个时尚的商业地标,但这种石库门保护开发的新天地模式却争议不断。

  “严格意义上说,新天地模式并不能算是石库门的保护方式,这种模式更多是在文化的延续传承上作了尝试。”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雪敏说,“它运用了石库门的记忆和符号,加以艺术的提升,用比较时尚、商业的方式改造,从延续石库门文化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应该肯定的。”

  “新天地不是原生态的石库门里弄,它是造出来的天地。新天地模式和保护石库门遗产不是一回事,而是地块开发的一种模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祖安说,“我认为,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在一大会址附近。一大会址周围大片的石库门都被拆掉了,仅仅保存了临街的几幢建筑。这样一来,一大的历史环境不见了,我们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怎样一种场景。”

  “当然,新天地在商业上是成功的,这也是石库门开发的一种途径。”郑祖安说,“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地方都是原生态保护,所以新天地模式还是一个成功的样板。”

  2 【 田子坊模式 】

  “我喜欢田子坊,就是喜欢这里生活和艺术交织的独特氛围。”田子坊的居民乐建成走在狭窄的弄堂里,周围是各种不同主题的商铺,其间冷不丁会有人泼出一锅刷锅水,“如果田子坊失去了生活,或者失去了艺术,都会黯然失色。”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在这个面积仅为7公顷的地块,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从1998年起,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陆续入驻田子坊。到去年为止,田子坊已经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37家创意设计机构入驻。田子坊已经成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

  “田子坊模式,是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再结合创意产业,引入商业模式开发。”张雪敏说,“这种模式,一方面起到了保护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和新兴的产业结合,让石库门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政府在田子坊模式里主要的任务便是改善基础设施。”张雪敏说,“卢湾区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改造田子坊的生活设施了。”

  “我很赞赏田子坊的‘小格局’开发。”郑祖安说,“这种小格局不会破坏整个石库门里弄的格局,又注入了现代创意产业的活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格局也避免了大格局容易产生的经济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田子坊现在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已经不适于人们安定地生活了,它现在不是一个纯粹的居住地。”

  “田子坊模式是我们在石库门保护开发探索中找到的一种比较好的模式,有不少可取的方面。”张雪敏说。

  3 【 步高里模式 】

  “过去,屋顶上是没有‘老虎窗’的;后来人口密集了,有人就开始搭建阁楼,开‘老虎天窗’。有点经济实力的甚至拆顶加层,就是上海人叫的‘假三层’。”家住步高里的杨启时站在弄堂里,指着修缮一新的石库门侃侃而谈。

  步高里是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由法商设计并建于1930年,共有砖木结构三层楼房79幢。步高里最大的特点便是弄口中国式的牌楼,上面有中文“步高里”、法文“CITE BOURGOGNE”以及“1930”字样。1989年,步高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步高里的整体结构整齐,没有曲径通幽的感觉,所以不适合作旅游开发。”郑祖安说,“加上它规模不大,适宜原生态保护。”

  在修缮步高里的过程中,施工部门处处小心。在步高里弄堂的牌楼处理上,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最初的外貌谁也不知道,修缮只能尽量根据现存资料,有意识地保留历史遗留的特征。

  “步高里模式,主要特点是保留居住特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张雪敏说。

  改善居住条件,最显著的成效是有了坐便器。此外,还安装了小水表、电表,理顺了各种线路,新装了厨房简易喷淋装置等等。

  “步高里模式,是一种完全的遗产保护模式,石库门里面还住着居民。这样不仅保护了居住空间,还保护了石库门的文化。”

  但不可否认,石库门的居住环境还是差强人意。“72家房客并非我们希望营造的模式,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生活形态。”卢湾区副区长程霄玉说,“我们可以对居民是否希望居住在现在的石库门里作一个民意调查,我可以说有九成的居民是希望离开的。”

  “这三种模式只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找到的一些方法,今后,我相信会有更多石库门保护开发的方法出现。”张雪敏说,“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生态博物馆模式,或者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摸索。”

  建筑和文化需要双重保护

  “即将失去的,或已经失去的,才会备感珍惜。”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这句话在石库门的身上得到了印证。现在如果要从现存的石库门建筑中找出上海各个时期的石库门代表作,是比较困难的。在整个石库门修缮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磨难和曲折。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经过程——石库门不被破坏到某一程度,就无法唤起人们对它的保护意识。”

  “上海里弄的总量逐渐变少,石库门建筑消失得很快,这让我们很担忧。”郑祖安说,“石库门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很多国外的朋友到上海,都想体验上海的文化。”

  “石库门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是20世纪的文化遗产。”陈燮君语气肯定地说,“我可以举个例子:国家文物局曾经排查过全国的人民公社的牌匾,最终只发现了两块,现在如果再发现,绝对是一级文物。人民公社离我们这么近,都成了这样,更何况石库门呢?”

  “不光是石库门建筑,石库门文化也是保护的一个重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说,“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石库门里的生活方式。虽然上海急速发展,但在生活方式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东西。从这个方面说,对生活方式的研究比保护建筑更能发掘石库门文化。”

  “石库门在历史上演绎了很多精彩的东西:一大召开在石库门,团中央也在石库门成立,韩国临时政府也选址石库门。”上海市当代人文研究会秘书长郑胜国说,“石库门的居住形态决定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比如亭子间门口不足一平方米的空间甚至可以摆放3只煤球炉。这是上海人对生活空间的充分利用,也是石库门生活方式造成的。”

  “我认为,保护石库门,应当再现石库门原汁原味的生活,并向社会展示。”熊月之说。(吕剑波)

【编辑:吴歆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