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谈建筑:寻找中国符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谈建筑:寻找中国符号
2010年03月09日 13:44 来源:浙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天,我们的科学行走计划第三站走进杭州“科学会客厅”。上午,400余名听众冒雨从四面八方赶来,聆听首讲嘉宾——上海世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院士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创作。

  今年2月8日,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中国馆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在科学会客厅,何老为大家讲述了设计中国馆——这顶众所瞩目的“东方之冠”的创作理念。

  何镜堂在主持设计中国馆时,从中国古代建筑名为“斗拱”的构件中受到启发,以一座模仿斗拱层叠出挑的倒梯形造型形成了中国馆最初的方案。往前倾斜的倒梯形设计含着一种重力向下的感觉。通过展现这种向力学挑战的概念,中国馆传达出一种自信。

  有人说中国馆的设计像东方之冠,有人说它是天下粮仓,还有人说它像斗拱、像青铜鼎、像器皿……何镜堂院士的回应大度而不失自信:“建筑不但有功能技术的一面,还有艺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面,各人评论见仁见智,有各自的理解是正常的。虽然说法不一,但每个人都说这是中国的,体现了我们国家上升的气概。说明我们抓住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基础上,何镜堂院士进一步用挑空和通透感来回答“开放的中国拿什么与世界对话”的问题。至此,他认为 “东方之冠”解决了中国馆展现中华智慧和国际姿态的问题,实际上也回答了中国传统与时代步伐兼容的问题。同时,国家馆与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了“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展现人们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讲起中国馆设计评选过程中的故事和插曲,年逾七旬的何老神采飞扬、言语生动、激情洋溢,台下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筑设计如何以现代创意演绎传统文化?在建筑界把中国称为外国建筑师的“东方淘金地”、“试验田”的今天,奥运会主场馆设计、国家大剧院、CCTV 大楼无不被外国建筑师中标的今天,中国建筑师靠什么在自己的土地上赢得更多的设计舞台?这是何镜堂院士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他说,一个好的建筑自然会成为一个标志,但现在有个错误的导向,片面追求形式创新,认为设计的标准就是“好看”、“新颖”。更有甚者,认为设计越“怪”越是创新!这种没有文化之根的设计是漂浮的。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喜欢模仿照搬、生产“大路货”,弄得“千城一面”,这种建筑物缺乏个性和生命力。

  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怎么来?何镜堂院士的理论是“两观三性”。“两观”,一个是和谐整体观;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听着何镜堂院士的讲述,浙江大学建筑系的郭艳冰同学说:“借科学会客厅‘会’到久仰的何镜堂院士,亲身感受到他既有科学家的严谨、艺术家的激情和哲学的思辨。他的创新精神和一直强调的‘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的信条,给我们学建筑的后辈以启迪和思考。”

  今年起,钱江晚报联合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科协和浙江在线联合推出大型地面活动“科学会客厅”,主办单位将邀请海内外科学大腕、民间科普爱好者,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向公众作科普报告,点燃我们心中的“爱科学”热情。(周静)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