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资潮涌:险资急补偿付能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增资潮涌:险资急补偿付能力

2010年07月27日 08:3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增资”,成为今年上半年保险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共有21家公司获得增资。在这股增资潮的背后,是保监会正在建立的资本约束机制刚性约束效应的显现。

  增资潮涌

  今年以来,保监会共批准21家保险公司增资,增资总额达112.03亿元。此外,还有4家公司获批以次级债的方式补充资本金,总发行额最多将达118亿元。除已实施增资方案的公司外,渤海财险、天安保险等公司也都制定了增资计划。

  在这波增资潮中,既有人保财险、平安产险等大公司,也有阳光保险、生命人寿等第二梯队成员,亦不乏昆仑健康险等小公司,增资额度从数十亿元到数千万元不等。

  保险公司密集增资的背后,除了自身业务发展既定战略的考虑,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业务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本压力。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部分保险公司由于保费高速增长,资本消耗较快,“如果资本金补充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问题。”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保险公司按照偿付能力充足情况分为3类: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为不足类公司,100%至150%为充足Ⅰ类公司,高于150%为充足Ⅱ类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类保险公司,其业务将受到限制;偿付能力充足Ⅰ类公司需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这两类公司是保监会重点监管的目标。

  在偿付能力监管的压力之下,尽管保险公司纷纷通过增资、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得以补充资本金,但仍有一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亮了红灯。吴定富透露,目前仍有9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少数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的公司资本状况改善缓慢,“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不容忽视。”

  据了解,目前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以产险公司居多,其中不乏数家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的公司。而寿险公司的情况相对稳定,偿付能力不达标的数量目前未有新增。一家偿付能力仍未达标的产险公司人士表示,虽然公司一直有增资计划,但由于股东情况不一,增资也很难一蹴而就。

  资本约束刚性

  近两年,随着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逐步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的刚性约束力正在逐渐“显威”。“要发挥资本约束对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对由于业务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差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严格限制业务范围和新设机构。”吴定富在工作会议上强调。

  其实早在2008年,大地保险、人保健康险等一批公司,就曾因偿付能力而亮红灯,尝到了被暂停业务、限制开设新机构等处罚的苦涩。保监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动态监管的加强,也让保险公司日益感到这一监管的刚性约束。

  “对偿付能力不足或成立3年经营还亏损的公司,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停批限批分支机构,刚性限制业务规模,限批保证型产品,限批电销渠道等。”一位保监会人士表示。

  除了对偿付能力亮红灯的公司采取限制性措施,保监会也在研究建立有效的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保监会财务会计部研究起草了《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未来一定时期内完善保险行业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的相关政策。

  此外,为了适应偿付能力监管的需要以及新形势的变化,保监会还将修订《保险公司次级债管理办法》,并研究修订最低资本要求标准,结合新的投资渠道和保险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完善资产认可标准。

  联动监管

  本月中旬保监会召开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吴定富指出,近年来保险业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与重视加强偿付能力监管是分不开的,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数量也在逐步减少。

  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行之有效,也得益于各地方保监局的联动监管力量的加强。去年11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监局履行偿付能力监管职责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保监局建立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机制。

  今年4月,各地保监局首次报送了偿付能力监管季度报告,对于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其现金流、保费收入、赔付、退保、从业人员的异常变化等方面的异动,被纳入地方保监局的重点监管范围,保监局须在发现之日起2日内向保监会机关报告,使保监会得以全面迅速地掌握各地区和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加大对偿付能力不足公司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据了解,保监会目前正在研究开发偿付能力监管信息系统,今后可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以提高偿付能力监管效率。保监会发展改革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和各保监局,研究建立一套与偿付能力监管准则并行的保险公司内控监管制度体系,以便提升保险公司内控监管的规范化水平。

  吴定富在工作会议上透露,保监会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制订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整体规划,进一步研究建立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偿付能力监管机制。
俞燕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