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G7财金会议或对宽货币继续亮绿灯

2011年09月07日 08: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七国集团(G 7)财长和央行行长定于9日在法国马赛召开为期一天的会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由于担心全球经济衰退,G 7财长和央行行长可能在本周同意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并放缓相关国家的财政整顿步伐。

  全球经济缺失增长引擎

  该消息人士还指出,G 7国家已有共识,即全球经济已进入雷曼兄弟破产以来最艰困的时期,而且无论是从经济衰退的定义上(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萎缩),还是从经济虽在增长但产出缺口却在扩大等方面,全球经济已面临衰退之虞。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则指出,5日欧洲和亚洲股市的大跌(美国周一因劳工节休市)说明投资者越来越担心,趋缓的经济增速和沉重的公共债务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会把全球经济重新抛入衰退。

  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佩鲁佐表示,大家都知道债务危机起源于欧洲,但现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存在类似危机。虽然美国和欧洲大约两年前就已走出衰退,但最近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却显示,欧美的复苏态势正在减弱。佩鲁佐说,上周五(2日)有关美国8月份就业增长停滞的报告是个分水岭,也是转折点,说明经济风险正不断加大。

  直到不久前,全球经济似乎还在迈向即便称不上惊人、至少也坚实稳固的复苏,其中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是主力军。如今,虽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仍在增长,但其增速已不足以拉动全球经济。受失业和房屋市场持续下滑所累,美国消费者也不太可能掀起新一轮消费热。这一切让全球经济成了一列没有强劲增长引擎的列车。一些投资者担心,更成熟的经济体已经步入了与沉重债务和老龄化人口有关的持久疲弱期。

  或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路透社的文章称,一位熟悉会议准备情况的G 7官员透露,央行行长们将在本次会议上暗示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而有关宽松货币政策立场的讨论将包括量化宽松等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G 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9日召开之前,日本、加拿大、英国以及欧洲央行将相继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这四大央行本周都将按兵不动。

  对于今年曾两度加息、与美英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背道而驰的欧洲央行,有经济学家预计,欧洲央行未来很可能跟随美联储进一步宽松的步伐而转为降息。全球最大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预计,欧洲央行很可能会降息,因为该公司认为欧元区经济衰退的概率已经增加到50%。不过,摩根士丹利欧洲经济团队指出,现在就预计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转向还为时过早。该行认为,由于通胀压力可能会消退,加上经济增速预计会放缓,欧洲央行将会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按兵不动,并在2012年年底之前将基准利率下调至1.0%。

  市场对美联储在20日至21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采取进一步宽松政策的预期也在不断升温。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8月9日的会议纪要显示,几位美联储官员希望采取更大胆的行动,表示“愿意接受以更强劲的前瞻指引迈向更多宽松政策”,这意味着第三轮定量宽松政策(Q E3)将作为可选手段。

  放慢财政紧缩步伐

  路透社还援引G 7官员的话指出,各国财长在9日的会议上料将达成一致的是,那些近期无市场压力之虞的国家短期内可以放慢整顿财政的速度,但将要求其视2012年经济发展状况在2013年至2015年加强财政整顿。

  与上述可能达成的一致形成呼应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总裁拉加德4日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指出,由于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加剧,欧洲应审时度势调整财政紧缩方案,并考虑出台短期经济刺激措施,缓和市场信心危机。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洲严苛的财政紧缩政策将抑制经济复苏步伐,且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正由欧元区向整个欧洲扩散。不过,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对紧缩财政的态度依旧很强硬。他5日表示,欧盟及各国立法机关绝对有必要更严格控制国家预算,并需要组建财政联盟来“联合”管理欧元区财政问题。

  尽管面临削减财赤的强大压力,美国政府依旧决定推出一项刺激经济的新计划,以提振就业和经济增长。美国总统奥巴马5日发表劳工节讲话时表示,他将在8日发表有关就业问题的演讲时,提出一项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同时将建议延长工资税减免政策期限。记者 肖莹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