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退出”声音再起 希腊债务危机再考验欧元区

2011年09月07日 08:5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于希腊经济衰退力度超出预期以及欧元区对总额1090亿欧元(约合1571亿美元)的新一轮救助计划仍存在一定分歧,加之希腊在紧缩和改革方面的努力明显落后于所确定的目标,要求其退出欧元区的声音再度响起。为此,欧元区本周将面临一连串政治、司法考验。

  要求希腊退出欧元区

  反对德国参与欧元区拯救希腊计划的起诉人重申,希腊应退出欧元区。

  蒂宾根大学经济学家斯塔巴提日前在柏林表示,只有先退出欧元区,希腊和其他欠债国才有望得到拯救。原因是,随着退出欧元,它们才能降低本国货币币值,从而提高经济竞争力。斯塔巴提称,为拯救欧元,必须缩小欧元区范围,剩下以德国为中心的7个经济强国。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定于本周三就斯塔巴提等人提出的上诉作出裁决,确定德国参与总额为1100亿欧元的首个希腊拯救伞计划是否符合德国基本法。

  斯塔巴提称,现有形式的欧元“没有未来”,在2-5年内,欧元的历史就会告终。

  除斯塔巴提外,起诉者中还有另外4名经济学教授和国家法学者以及一名基社盟联邦议员。

  对此,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认为,希腊退出欧元区并非欧元债务危机的解决之道。

  这位比利时前首相近日在接受VRT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退出欧元区只会给希腊和欧元区带来更多问题。不过,他同时补充说,必须加大对希腊等国的压力,迫使它们落实财政紧缩计划,以换取国际社会的大笔救助资金。

  特里谢:应尽快实施新一轮救助计划

  据新华社报道,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日前在法国智库蒙泰涅研究所发表演讲时说,希腊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和经济形势让金融市场深感担忧,欧元区国家需要“尽快坚决、切实实施”业已决定的新措施。

  特里谢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表明,欧元区有必要提高经济治理水平。欧洲希望从金融监管、财政可持续性和宏观经济监测三个方面来确保经济治理的改革“方向正确”,但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仍是尽快恢复财政平衡。

  特里谢表示,《稳定与增长公约》严格规定欧元区需要防范公共财政失衡,但欧元区部分国家在2004年和2005年削弱了这一公约的约束力,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面对金融危机压力,欧元区国家已达成共识,将大力增强《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力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但相关谈判尚未结束。

  欧元区面临重重考验

  本周,除德国法院将对国家参与总额为1100亿欧元的首个希腊拯救伞计划是否符合德国基本法作出裁决外,希腊说服民间投资人参与债券交换、寻求缩减3400亿欧元巨债的方法究竟有多少成效,也将见分晓。

  另外,据“中央社”报道,欧洲央行(ECB)预期将重审购买意大利公债计划。但欧洲央行内部目前对于是否应通过干预债券市场来保护意大利仍存分歧。

  所有的挑战看来都无法阻止各决策高层努力不懈,以期债务缠身的欧元区国家渡过难关,同时努力赢回金融市场的信心。

  链接:

  【据新华社赫尔辛基电】正在芬兰访问的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日前表示,他相信芬兰和欧元区其他国家将很快找到解决参与第二轮救助希腊贷款提供抵押问题的方案。

  范龙佩在赫尔辛基与芬兰总理卡泰宁就这一问题会谈后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对希腊救助贷款给予担保是7月21日欧元区领导人会议达成协议的一部分,他和卡泰宁将努力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他说,目前这方面正在取得良好的进展,并相信将会很快找到所有欧元区国家都能赞同又符合芬兰要求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不能损害欧洲的信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卡泰宁表示,他和范龙佩在这一问题上有着相同的看法,并表示要尽快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据报道,芬兰一直要求希腊向其提供抵押,作为其参与第二轮救助希腊计划的条件。希腊政府8月17日宣布,希腊已与芬兰就其参与第二轮救助希腊计划提供抵押事宜达成初步协议。这一消息一传出便遭奥地利、荷兰和斯洛伐克等欧元区国家的强烈反对。这些国家也要求获得类似协议。

  在澳大利亚出访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现在就断言希腊的财政紧缩努力已然失败为时尚早。本报记者滕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