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2011夏季达沃斯:全球经济复苏上坡路的"春江鸭"

2011年09月19日 17:5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下全球经济阴云密布、欧债危机跌宕起伏、通胀形势扑朔迷离,2011年夏季达沃斯主题直指“关注增长质量”,期望在全球经济上坡路上成为“掌控经济格局”的“春江鸭”。会上1700余名参会嘉宾针对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衰退”、中国能否“拽”欧美经济出泥潭以及国内通胀压力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对于未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讨论,会场内的观点鲜明犀利。

  全球经济是否会面临“二次探底”

  时下,三大经济体需求疲软的现状,让业内担忧发达经济体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经济将面临“二次衰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非常敏感复杂,很可能继续恶化,并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这次可能不是到底,还会继续走向衰退。

  而渣打银行东半球研究总监关家明乐观认为,经过几轮欧债风险的分摊,如果能把欧盟经济结构调整到一个新的台阶,整个欧洲经济是发展机遇大于危机,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况且,欧债问题已经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希腊债券危机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还关联到欧盟其他的国家。

  “如果一个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称之为进入衰退。从现在来看,哪怕是发达经济,也一般不会进入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不会进入二次探底。”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坦言,2008年以来所有救助方案都是偏重于流动性,而没有实施有力的结构改革。欧盟股权债务危机正向银行蔓延,同时其还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在国际支持的同时,欧盟国家本身必须在结构改革上提出有力的方案,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

  中国能否帮助欧美经济走出萧条

  针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贡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发展质量,本身就是稳定和协助世界经济复苏。他说,今年一到八月中国外贸增长了25%左右,而进口增长28%,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加大开放国内市场,其也是负责任的体现。

  张晓强坦言,中国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的9.5%,而美欧日加在一起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的60%,欧美日要根据各自的国情采取正确的政策,承担自身的责任。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则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对世界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寄希望中国“拉一把”将欧美从经济萧条和危急中拽出来并不现实。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李稻葵认为,相信中国会成为欧洲好的投资者,而不是盲目购买欧债“滥好人”。目前,欧债危机的各国并没有出现应有的改革意愿和方案,在这个大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任何人如果盲目地去买欧债,充其量是个“滥好人”,还会拖延问题。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抑制通胀的矛盾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夏季达沃斯上坦言,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我觉得今年是最麻烦的一年。麻烦在于,如何平衡国内保增长与控通胀的矛盾。

  成思危说,控通胀就要实行紧缩的政策,但是紧缩的结果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现在中小企业贷不到款,要去借高利贷。高利贷已经不是两分多了,而是四分五分甚至八分的利率,它们怎么活呢? 此外,实行紧缩政策就要提高利率,那么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起来将更加麻烦,国际热钱也会因为无风险套利而进一步涌进。“从8月份数据看,通货膨胀率下来了一点。但是从整个经济的基本面看,我们今年的形势还是相当麻烦的。”他说。

  针对年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的走势,张晓强表示从目前趋势来看,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首先,今年夏粮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供给增加对于保持价格稳定会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缓解了通胀的压力;其三,目前我国在物流等多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也在不同方向上减缓了通胀。

  但他同时坦言,输入型通货膨胀及人工成本等因素也为后期CPI的价格走势带来了压力。其中,如果美元进一步贬值、美国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大宗商品的价格在中期内会上升,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入性通胀压力将加大。

  据了解,本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8月经济数据,其中CPI同比增长6.2%,增速环比下降0.3%,这是CPI在连续上涨三个月创下37个月高位后首度回落。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认为,未来几个月CPI将逐渐回落,从9月起将告别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预计,全年CPI的走势会在5%-5.5%之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