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复苏艰难 世界经济增长需协调与创新

2011年09月28日 13:4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迄今已经3年。这期间,各国通过实施强力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将一度陷入衰退的世界经济推上复苏之路。然而,时至今日,各项刺激性政策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膨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难消。在世界经济复杂调整过程中,各界都在呼吁探索新增长思路,寻求可持续的复苏局面。

  “旧循环”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依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其消费,这些需求带动很多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和增长,催生“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然而,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的财政状况堪忧,私人债务负担沉重的问题日益凸显。全球范围内,发达经济体消费进口以及发展中经济体生产出口的“旧循环”难以持续。

  对发达经济体来说,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趋势将延续,货币和财政政策将出现更多掣肘。而出口一直依赖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优势的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随着经济发展,过去的成本优势逐渐消退,资源环境的“瓶颈”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给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日前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指出:“2010年是150年来世界其他地方的消费、生产和投资第一次超过了欧美,世界力量出现转变。”他说:“我们正处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复苏之路颠簸不平

  金融危机以一种突然而猛烈的方式打破世界经济的旧有平衡,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资产价值的破坏和经济的衰退。之后,各国大力合作,特别是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展现出高度的合作态度,采取果断行动,使世界经济免于大萧条并逐步重归增长,全球信心有所恢复。

  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和恶化,再加上美国债务形势日趋严峻,专家纷纷表示,世界经济远未脱离困境。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欧洲主权债务的膨胀其实是金融危机打击下欧洲经济脆弱的反映。而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也存在高赤字、高失业和低增长的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11年秋季年会刚刚落幕。会议期间,基金组织发布的权威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主权债务危机、金融体系脆弱、经济增长日益疲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四大风险。

  加强协调顺应趋势

  在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危险期”的时候,加强国际协调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姆斯·特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全球紧密联系的趋势前所未有,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因此,各国政府需要协调政策。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复苏的部分风险在于一些国家过于考虑自身利益而没有全球意识。他特别表示应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此外,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也成为一种共识。各界人士普遍认为,既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不能充分代表包括发展中经济体在内的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因而需要不断改革,国际金融秩序应当有更多支柱。

  专家还提及,近年二十国集团和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全球影响力日益提高,这是国际协调合作的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积极理性看待世界格局的演变和新兴力量的崛起。

  印度一家公司高管巴拉特·阿哥拉瓦勒对记者说,从人口总数、受教育年轻人数量、购买力、消费者群体规模、资源总量等多方面来看,金砖国家将是世界经济中一个强有力的组合。

  寻求创新增长思路

  虽然短期世界经济形势不利,但从长远看,各经济体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智慧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就指出,目前世界经济正逐步进入一个经济增长的新时期,需要实现经济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注重增长的质量,而不是增长的数量。

  挪威一家创新企业的总裁伊瓦·克里斯滕森认为,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有很多潜在机会。他解释说:“之所以说危中有机,是因为危机可以促使人们反思,可以成为创新的出发点。”

  美国福里斯特研究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治·科洛尼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谈到,各国政府应当把数字化经济作为关注重点。他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使用者数量的迅猛增加,商业模式、政府工作方式、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数字化经济也意味着人们日常出行减少,因而更为低碳环保。

  虽然当前世界经济“狼烟四起”,但从长远来说,鼓励企业家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是一条主线。正如杰姆斯·特黎对记者所说:“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精神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记者何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