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季末银行“吸金”不手软:吸储为实理财为虚?

2011年09月30日 07: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庆节即将到来,又恰逢月末、季末的存贷比考核时点,银行理财产品在市场上又现活跃姿态,产品名目繁多,投资标的纷繁复杂。

  银行究竟是“真理财”还是“真揽储”?是客户利益为先还是自身需求至上?记者进行了调查。

  发放大量收益诱人理财产品成揽储捷径

  “7天理财产品,收益高达5.4%,欲购从速。”记者近日接到来自某国有银行的一条假日理财短信之后,就赶去附近的网点询问。意想不到的是,记者被告知“总额度为20亿元的理财产品已在一天之内售完”。

  为躲开揽储嫌疑,各银行近期纷纷推出一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作为目前理财市场的主力军。比如,建行推出“利得盈”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向于债券以及货币市场,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8%-5.2%之间。投资期限为15天-29天不等。

  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由于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到期会自动转为存款,因此不少银行在产品发行上都打“时间差”,计算考核日期发行。

  上半年银行“差钱”,发放大量收益诱人的理财产品成了揽储捷径。在银监会对短期理财产品加大监管力度之后,商业银行又出另一狠招———发放短融信托类产品。随着房地产信托被叫停,能源类的企业成了接手者。比如,招商银行就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了票据、短融类理财产品,起点一般在100万元以上,年化收益率至少可达6%。

  “短期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设计满足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一般会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比如电力、煤矿等财力雄厚的企业。”招商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近期恰逢月末、季末考核时点,银行集中推出理财产品不难理解。同时,节假日前,企业需要用大额资金的机会比较多,存款可能一下子被搬移,所以银行只能想尽方法,比如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把存款留住,或者吸引百姓手中的闲钱来达到月末、季末的监管要求。

  “理财热”背后绕道监管

  季末揽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存贷比的考核,而在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的情况下,75%的高额存贷比一直是银行无法躲避的一道坎。

  “尽管由于今年存款准备金率已创新高,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没有那么严格限制,但银行缺钱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一位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虽然银行在季度末总能卡住监管红线,但对于主要靠“吃利差”赚钱的银行来说,银行发放理财产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理财是虚,用吸储得来的钱构筑一个资金池放贷以获取最大利益才是真。

  在今年整体信贷额度紧张,监管从严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来达到资产表内表外转换的目的,绕开信贷额度限制。

  现阶段,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票据信贷类理财产品”“货币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然而在这些产品中真正在为投资者理财,保值增值的寥寥无几,不少产品仍以放贷为目的,从中赚取息差。

  该人士告诉记者:“有银行因无信贷额度而资金充足,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理财产品则是这些机构之间资金输送的通道,资金用途不在表内反映。”

  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有5家上市银行持有“金融同业理财产品”合计1381亿元,其中包括直接投资信托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笔资金归属于“应收款项类投资”而非“信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