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近七成银行家担忧房价下调风险 最大挑战是揽储

2011年10月27日 07:1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房地产开发贷款更加谨慎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吸收存款

  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昨天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1年)》,报告通过对50家银行的800多份银行高管书面调查和70多位银行高管访谈,揭示了国内银行高管对中国宏观经济和银行经营的看法。报告显示,有近七成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最大的压力

  信贷受限

  调查报告项目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在此次调查中,有六成以上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贷规模发展受限”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的不确定性”是当前经营管理中压力最大的因素。自去年10月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银行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

  调查同时显示,超过五成的银行家认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可预期性(52.2%)和监管政策的变化(50.2%),也给银行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相比之下,只有38.4%的银行家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效应未明朗”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压力,表明短期内银行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担忧并不强烈。

  接受调查的银行家对宏观经济政策给出的平均分数为3.45(满分为5分),

  较上一年的3.53分有所降低。从不同政策的评价来看,货币政策平均得分最高(3.58分),其次是财政政策(3.41分),最后为产业政策(3.35分)。

  >>最大的挑战

  吸收存款

  超过八成的银行家认为,2011年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吸收存款压力加大”,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压力更大。调查报告称,在存款紧张时期,银行纷纷采取各种方法吸收和维持存款,其中不乏部分非常规揽存手段。

  调查显示,88.5%的银行家表示会通过“创新存款及理财产品”来提高其存款业务竞争力,还有相同比例的银行家表示会通过公私联动实现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在资源、信息、产品客户等方面的共享,以更高效的方式拓展存款客户。此外,选择“提供增值服务”和“投入专项经费支出,加大客户营销力度”的银行家也分别达到60.0%和40.3%。报告指出,银行的这些做法导致了2011上半年理财产品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最主要的风险

  房价下调

  有67.2%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集中凸显”也受到近六成银行家的关注。银行家们认为,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其关联的上下游行业较多,涉及面广,倘若未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由于担忧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风险,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的态度也日趋谨慎。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对待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上,有超过66.2%的银行家倾向于压缩规模,其中有37.6%的银行家选择“严格控制规模”,相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今年银行家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更加谨慎。

  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近八成的银行家表示不会收缩。其中,39.7%的银行家选择继续扩大规模,37.7%的银行家选择维持现

  有规模。但与2010年相比,表示不会收缩规模的银行家占比下降了14.6个百分点。巴曙松表示,这表明商业银行对于发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但收缩力度相对有限。此外,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接近七成的银行家认为其核准标准会更加严格。

  >>看利率市场化

  未来3-5年为合适时机

  调查显示,银行家对利率市场化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逾八成的银行家认为,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银行加快转型、优化业务结构。

  关于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窗口,55%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3至5年”,只有16.9%的银行家认为是“今年或明后年”。超过半数的银行家认为3年内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不成熟,主要缘于他们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存在一定担忧。调查显示,64.4%的银行家认为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恶意竞争、高息揽存、恶意放款”。

  本报记者 高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