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财政分析报告:要防止地方债风险向中央财政转移

2011年10月27日 08: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第三季度,在二季度经济困局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又出现了一个鲜明特征,即实体经济困顿和悲观预期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非良性的循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着持续高增长的势头,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均有所改善。然而,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我国地方债务风险迅速累积,对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本季财政政策调整应从实体经济增长解困、经济增长信心提振、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等方面入手。

  财政收支状况收减支增地方债务风险正在累积

  受年初进口大幅增长以及部分上年末收入在今年初集中入库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从三季度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趋缓和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落,明显低于二季度财政收入,并呈逐月下降趋势。三季度财政支出与二季度财政支出走势相同,前低后高,9月财政支出继今年6月后,再次突破万亿。

  (一)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前 三 季 度 累 计 ,全 国 财 政 收 入81663.34亿元,同比增长29.5%。9月全国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本级收入增幅比前几个月明显回落,主要是受经济增速略为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相关税收上有所体现以及非税收入增长减少等因素影响。

  (二)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情况

  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支出69480.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 加14975.61亿元,增长27.5%。从三季度各月支出情况看,财政支出总量与同比增速的走势与二季度呈现同一走势,呈先低后高趋势。9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0018.5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549.51亿元,增长18.3%。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32.88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较低,主要是原列中央本级的用车辆购置税安排用于公路建设的支出,从2011年起大部分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体现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剔除车购税支出转列地方因素后中央本级支出增长约15%;地方财政支出8485.67亿元,同比增长20.7%。

  (三)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正在累积

  在世界经济困局和非良性循环中,中国经济虽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着持续高增长的势头。目前需要关注的是,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迅速累积,必须未雨绸缪,防止向主权债务风险演变。

  我国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占15.5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主,但或有债务的比例也相当高,地方政府债务向市级政府、东部地区、融资平台公司、银行贷款集中,在这些环节形成风险的机率较大。此外,还存在着如下特点:

  第一,法律的不适应性导致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扭曲。我国《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进行赤字预算和举借债务,但是地方政府又具有强烈的债务融资需求。截至2010年底,中央政府通过国债资金转贷和代理地方发行债券两种方式解决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不到1万亿,与10万亿的实际发生额之间的缺口,都是通过地方政府间接、变相融资实现的,大部分是难以统计和监管的间接债务、隐性债务。其中,借助融资平台举债成为最主要的形式,且大多是“城投债”,其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的城市路网项目、市政基础及公共服务项目等,债务的偿还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目前“城投债”遭遇发行和交易困难,甚至抛售的危机,一旦这条资金链断裂,地方政府就会遇到融资瓶颈,如果城投项目被迫停工,则偿还前期的债务将成为无源之水。加之大量融资平台的资质不高、内部控制不力、与银行捆绑、有些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挪作他用等等,不但加剧了债务风险,也加剧了银行风险,并最终传导给中央财政。可见,法律的不适应性导致的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扭曲,在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中央财政带来相当大的威胁。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超速增长形成恶性循环。审计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且超过了G D 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当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3倍,说明即使当年全国的财政收入都用来偿还地方政府债务,还存在着2.4万亿的缺口。同时,财政收入的有限性和财政支出的刚性共同决定了债务规模难以压缩,财政支出中将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偿还地方债务,用于发展经济的部分必然减少,财政增收就会困难,需要更大规模地发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的不良转嫁。债务偿付只有两条渠道:一是组织财政收入,或者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或者卖资源、卖地获得收入,再或者通过收费来实现;二是借新债还旧债。这两条渠道都可能发生偿债压力的不良转嫁。由于存在着转嫁的渠道,在没有税收立法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存在着乱收费、乱摊派和卖地的冲动。而影响较大的是对土地财政的形成“推波助澜”。地方政府偿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当地市、房市低迷的时候,地方政府偿债就会出现困难,从而将偿债压力又转嫁给中央政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