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汇市正常波动 无需过度反应

2011年12月23日 10:1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盘中触及交易上限,引来市场对于大规模资本外逃的一片猜测,甚至有人担心人民币汇率会在国际流动资本冲击下崩溃。市场的惶恐可以理解,但在经济增速放缓、股票市场表现令人失望的情况下,外汇市场的风吹草动自然很容易引起波澜,并反过来加剧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波动,对此我们应该予以警惕。

  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一下“跌停”的概念。事实上,人民币兑美元“跌停”仅指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牌价达到了当日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中间价向下浮动千分之五的下限。虽然与股票“跌停”具有相同的“达到边限”含义,但与包含“抛售”意味的股票“跌停”绝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频频走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欧债危机影响欧洲经济,而欧洲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中占比较高,以至盯住由贸易权重确定的“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在欧元兑美元走弱的情况下,受到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顺差收窄,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进入IMF规定合理区间,从而人民币汇率水平有望趋于平稳。

  此外还包括:欧债危机引发全球动荡,国际资本选择美元和美元标的资产避险;美联储扭转操作策略造成较短时期内美元流动性短缺,使美元和美元标的资产走强;季节性因素,年底是国内企业和居民购汇高峰,2010年同期,同样出现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强转弱的情形。

  上述因素交织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产生波动非常正常,但在国内金融市场负面情绪影响下,却被市场联想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遭受国际资本攻击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本币汇率大幅贬值的负面情况。事实上,在超过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保护下,国际资本流动导致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的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我国对外贸易依然保持顺差。而且外管局公布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显示,经常项目下结汇数量有所减少,而资本项目并未有异常波动。因此,所谓正在发生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论据并不充分。

  可以说,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是一种弹性增加的表现。对于立志获得世界货币功能的人民币而言,这种波动以及弹性的增加反倒是一件好事,是人民币未来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毕竟,从来没有哪一种国际货币能够始终保持单边走势。

  可见,近期市场对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反应有过度之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人民币实际价值决定机制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和完善。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盯住按照贸易权重确定的“一篮子货币”,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汇率调节经常项目的巨大作用,并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使用。但在美元依旧牢牢掌握全球商品定价权的前提下,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还是会受到美元影响。更为关键的是,人民币兑美元走低同时人民币兑欧元依旧升值,这对我国与欧盟的进出口将产生负面作用。因而人民币实际价值的决定机制,特别是如何增加人民币本身蕴含的投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发展。市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强烈反应,一方面,反映出市场对人民币升值步伐的放缓以及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转向双向波动,需要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还远远不够,正是因为金融市场这个“池子”还不够大,才导致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是投资者利益保护以及在此基础上恢复维持投资者信心的工作任重道远。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波动引发投资者过度反应,进而产生惶恐,表明金融市场投资者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意味着金融市场建设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持投资者信心方面过于落后。如果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对投资收益信心十足,他们又怎么会担心手中的货币以及相关资产大幅度贬值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期走势是国际经济形势的正常反应,但是却在金融市场中受到过于强烈的关注;汇率正常的波动,却被市场解读为“危机”和“崩溃”,这表明负面情绪正笼罩着国内金融市场,并对任何金融市场的变化都过度解读。在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过激反应之际,或许我们应该对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整体的建设和完善给予更多的重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匡桦 张骏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