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央行:农取款每卡每日累计取现金额最高1000元(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7日 12: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有哪些风险防范的措施?

  答: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虽然是一项创新金融服务,但存在的主要风险与一般银行卡业务风险基本相同,主要是服务点及受理终端风险,即服务点和受理终端被用来从事欺诈、卡片侧录、套现、洗钱等不法活动。为防范上述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假钞争议,《通知》规定了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卡种限制,助农取款开通卡种仅限借记卡,不包括信用卡(含贷记卡和准贷记卡)。

  二是最高交易金额限制。助农取款每卡每日累计取现金额最高1000元,在满足农村持卡人小额取现需求的同时,可有效防范通过银行卡进行洗钱、欺诈等风险。

  三是加强对收单机构的管理。收单机构是服务点的拓展主体和受理终端的布放主体,其自身的资质条件是防范服务点和受理终端风险的前提条件。《通知》要求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建立对收单机构的准入、监督和退出机制,保证信誉良好、运作规范、遵纪守法的收单机构才能从事助农取款收单业务。

  四是加强交易终端管理。交易终端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交易风险的高低,因此《通知》明确规定助农取款受理终端限于固定POS机、带硬件加密功能的电话支付终端等安全级别较高的受理终端,避免卡片侧录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在固定线路通信网络不畅的情况下,允许收单机构布放可屏蔽SIM卡漫游功能的移动POS机和带硬件加密功能的无线电话支付终端,但需经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批准。

  五是严把服务点入网审核。《通知》明确要求收单机构把好服务点准入关,加强服务点入网后的日常管理,具体包括:严格审核服务点的申请材料;通过现场调查、群众走访等多种方式加强服务点资信状况调查;每季至少一次对服务点开展巡检,检查其交易合规性;加强对服务点终端的管理和交易监测等;加强服务点总量控制。

  五、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答:《通知》印发后,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高度重视,加强各项机制和措施的落实,确保助农取款顺利开展。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业务推广力度。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普遍成立了由分管行领导任组长的当地助农取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辖区内推广方案,并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按计划推进相关工作。其中部分地方人民银行组织成立了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加强跨行业合作、推动收单机构参与等措施,不断加大业务推广力度,为全面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是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推广。大部分分支机构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截点,将重点推进工作和全面推广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助农取款服务的有序推广。中国银联制定了《助农取款业务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内部专项工作机制,将推广工作分解为业务实现、技术改造、试点上线三个部分,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积极推动助农取款服务的实施。三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服务模式。各地因地制宜,依托当地银行卡收单机构,积极探索助农取款多种服务模式,确保各项工作稳步高效开展。四是尊重差异,促进业务平稳过渡。由于前期部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展的助农取款服务中,所使用的业务推广名称、收费等与《通知》存在一定差异,为保证业务的顺利衔接和稳定运行,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过渡性措施。

  目前,在农村地区开展助农取款服务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地方涉农金融机构。以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底,助农取款服务点合计达9.61万个,2011年累计取款交易笔数和累计交易金额分别达到244.24万笔和7.61亿元。

  整体来看,目前各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等机构能够将助农取款服务和“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使用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具,不断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范围。助农取款的开展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在将现代化支付便利延伸到广大偏远乡村,使农村居民享受足不出村就能及时、便捷地拿到补贴和取到现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政府满意、监管支持、农民受益、银行发展”的良好效果。

【编辑:曹文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