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方债咋"软着落"?委员建议撤县政府融资平台

2012年04月10日 10: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融资平台公司隐藏的风险已经悄然走近,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认真加强地方债务的管理,积极稳妥精减“平台”,全面评估偿还债务的能力,抓紧规范资金使用行为,允许地方发行债券,积极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同时,举债建设必须精打细算,硬化地方政府负债约束,接受监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政府为了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纷纷发起设立融资平台公司。全国政协委员欧成中对此问题已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告诉记者,至2010年,全国省、市、县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达到107174亿元,是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1.46倍。

  2012年是偿债的高峰期,为此,2010年,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国家审计署又对各地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了专项审计。当前的问题是:融资平台过多过滥;资本不足,小台唱“大戏”;“借用管还”,没有“落地”;监管缺位。

  据欧成中委员分析,次贷危机前,融资平台公司一般集中在省级政府,一级政府也只拥有2至4家公司。而2009年后,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现了大跃进。欧成中调查发现,现在省级政府拥有十几家或几十家融资平台公司的不在少数。县级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占到全国总量的70%以上。

  “地方政府大部分项目采用的是城投模式,即注册一个公司放很少部分的钱进去,然后到银行贷款,这个模式的脆弱之处在于,它是寄希望土地预期实现价值支持还贷。”欧成中委员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土地流拍接踵而至,一旦地价回软,风险必将依次到来。

  目前,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在项目资金的“借、用、管、还”等环节都存在问题,只好借新债还旧债。据审计署披露:去年,全国有42个市县不能到期偿债,借新还旧率超过20%。少数投资项目追速度、轻制度,缺乏科学规划,科学立项,科学预算,监管不到位,不作可行性研究,不搞招投标,不严格执行基建程序,项目超概算。有的融资平台公司还虚假出资、违规拆借,借来的钱没有全部花在“刀刃”上。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欧成中、何家英等委员与部分经济界人士分析研究认为,要积极稳妥精减“平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融资平台公司。省、市级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要根据其承担的功能,实行整合重组。逐步撤销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通过商业化运作,妥善实现退出。政府要按照摸清家底、区别对待、明确债务责任、落实还款来源等原则,认真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要有效控制举债规模,坚决避免融资平台绑架财政、金融的后果。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国内生产总值、可支配财力、土地出让金收取等实际情况,规定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的最高限额,建立债务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设立偿债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金融机构要建立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预警监测系统。财政部门要对融资平台公司设置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的警戒线,开展动态监测。要严控新投资项目上马,严禁违规担保、借新偿旧、项目超概算支出等,确保投融资项目在“借、用、管、还”等环节都落在实处。

  欧成中委员还建议,要依法监督项目建设,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预算、施工行为,举债项目必须严格审计,允许地方发行债券,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转换为“公开债务”。(张原)

【编辑:曹慧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