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信贷降温 企业当多渠道融资解困

2012年04月11日 15:23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核心提示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不是新鲜事。在中小企业“缺钱”的同时,青岛的民间借贷企业也开始“差钱”了。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这并不仅仅是国家金融政策调控的影响,民间借贷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低,也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民间借贷公司普遍回款难

  唐先生在青岛一家民间投资担保公司工作多年,他向记者介绍,目前青岛的民间借贷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回款困难的问题。“很多公司去年放出去的款一直收不回来。”唐先生告诉记者,“担保公司和贷款公司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了。”

  随后,记者又询问了青岛五色土抵押贷款顾问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李继高也向记者表示,目前青岛市大部分民间借贷公司回款速度放缓。“也不仅仅是民间借贷行业,实际上全社会的流动资金有所减少,主要和国家的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有关。”李继高说,“同时,青岛市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仍然被叫停,什么时候重新开放还不知道,这对青岛模式的民间借贷也有一定的影响。”

  民间借贷降温

  在民间借贷从业人士直接感受到些许寒意的时候,官方的数据证实了这些“寒意”的存在。据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开始,企业贷款的成本有所上升,除了利息上涨的因素之外,其他的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企业的议价能力整体下降,贷款积极性降低。今年1—2月,青岛市贷款总额同比下降86亿元,存款总额同比下降191亿元。

  李继高告诉记者,此前,民间参与放贷的热潮已经持续了大约3年时间。“从2009年开始,可以说民间掀起了参与借贷的热潮。大约到去年10月份,这股热潮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有所冷却。”李继高认为,青岛民间借贷的降温主要源于国家对金融领域的调控,同时老百姓对于参与民间借贷更加谨慎,而且民间借贷行业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说国家政策调控是外因,那么一些业内公司操作不规范就是内因,因为民间借贷行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从业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导致整个行业的实力受到一定影响,抗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了。”

  同时,李继高表示,要靠民间借贷行业自身力量走出低谷非常艰难,未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支持。

  “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可以说是我国民间资本走向规范化发展的一大步。”作为民间借贷的资深人士,李继高表示对改革前景非常期待,“温州的试点对青岛来说肯定是有借鉴意义的,这说明从中央开始,政府已经采取了更开明的态度。青岛模式的民间借贷已经发展多年,与温州的情况相比更加稳妥、相对成熟。如果山东要进行民间借贷改革试点的话,青岛应该是首当其冲。”

  企业应多渠道融资解困

  3月30日,青岛市融投资担保商会专门邀请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分行和某投资银行的专家为会员企业讲解当前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分行信贷处郝处长介绍,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整体贸易和经济增速趋缓,今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今年第一季度,青岛对外出口额同比下降10%,与全国水平相当。“在目前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的考验比较严峻,更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多想对策,不要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今年3月初,青岛城投集团经国家发改委核准,成功发行17亿元市政项目建设债券。这是青岛市第一家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发行市政债券的企业,在直接融资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近年来,青岛华通集团、泰能集团、青岛双星、青岛啤酒、国信集团、青岛银行等企业均发行了不同数额的企业债券,总额达数十亿元。但据郝处长介绍,青岛企业的债券发行量偏少,去年,全省企业发行债券约500亿元,而青岛仅占4%。“我们分析,可能是因为企业普遍对债券这种融资方式认识不深,还不能普遍认可,而且发行债券的手续也比较繁琐。”郝处长说。

  他还表示,央行将逐步限制间接放贷,而支持直接放贷。“企业不应该过度依赖银行信贷,除了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外,可以考虑其他融资方式,比如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发行企业债券。”本报记者 张欣

 

【编辑:孟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