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兼顾经济增长与财政稳定

2012年04月19日 08: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在17日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中指出,由于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各国财政政策必须在开拓短期增长空间以面对脆弱的经济以及重建长期空间以提升财政的稳固之间保持平衡。有分析认为,这对很多国家来说是一个两难选择。

  总体而言,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但比六个月前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在许多发达国家,债务比率处于历史高位,且还在上升,借贷需求仍十分庞大,金融市场仍处于戒备状态,经济下行的风险也未消除。

  2009年,各国的赤字和债务水平都几乎达到了高点,目前,已经开始回落,但总体债务水平仍然处在较高位置。

  据IM F的预测,今年,所有发达国家的赤字将从占G D P4.3%下降到2.5%,而国家公共债务水平将为G D P的107%。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预计今年的赤字平均水平为G D P的2.1%,国家债务将会下降到G D P的36%。

  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赤字占的比重今年将高达10%,2013年达到8 .7%。自2009年以来,日本跻身于高负债政府行列。今明两年日本公共 债 务 占G D P的 比 重 将 分 别 增 至2 35 .8和241.1%,尽管仍是发达经济体中最高,但预测已经下调。由于20年来的低增长和多轮刺激经济的开支,日本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高水平。大部分的日本国债由日本国民购买。日本是传统的储蓄大国,这使政府能承受别国所不能承受的债务负担。

  美国2012年预计赤字水平会达到G DP的8.1%,公共债务水平为G D P的107%。英国赤字水平会达到G DP的8%,公共债务水平为G DP的88%。

  在欧洲,2012年赤字水平会达到G D P的3.2%,比2010年的6.2%低,但高于欧元区设定的3%的目标。德国是情况比较好的一个国家。今年的赤字水平为0.8%,低于2010年的4.3%,公共债务为G D P的79%。法国赤字水平为4.6%,低于2009年7.6%的高点。国家债务水平为89%。

  希腊是欧元区的重债国,在IM F和欧盟救援条款的严格控制下,2012年预计赤字水平会达到G D P的7.2%,比2009年下降了一半多,公共债务水平为G D P的153%。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欧洲比较窘困的国家。经过多年的经济滞胀,意大利国家债务今年会达到G D P的123%,但赤字水平相对较低,为2.4%。IM F预计今明两年意大利都无法达到预算平衡,至少要等到2018年,这比意大利政府自己承诺的2013年债务平衡要晚5年。西班牙政府最近已经形成一种控制预算的紧缩共识,希望能将西班牙的赤字水平从占G D P的8.5%降低到5.3%,低于2009年的11.2%,公共债务水平今年达到G D P的79%。然而,新预算目标可能会引起更为疲弱的经济增长。

  IM F在最新报告中已经提高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的预测,但也清楚地说明经济增长仍十分脆弱。多国政府面对的是提高保持经济增长和减少赤字债务也维护财政金融稳定的双重问题。

  IMF认为,各国决策者面对着政策抉择的两难,对于这一背景之下,IM F提出了一些建议。

  对于还有财政空间的国家,近期的财政调整计划应该避免对经济活力和就业形成压力。尽管有足够财政空间的国家可以考虑放慢近期调整的脚步来降低经济向下的风险,如果经济进一步放慢,有财政空间的国家应该允许自我稳定机制来自由运行以允许赤字增加,避免过度的财政紧缩,以免破坏经济环境。但是中期而言,公共财务不应该影响持续的发展。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今年财政调整将会较慢。对于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应该认为,这种放慢是合适的。中期而言,之前被侵蚀的财政空间应该完全被重建,以保留对未来经济发展走低时的灵活性。

  从短期看,许多国家对于无法预料的冲击仍然是脆弱的,这使得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空间来修复政策错误。尽管在主要的大国,债务比率预期在2015年起有望稳定,然而倒退的风险是存在的,这限制了政策选择。

  在目前衰退的国家,新的研究证明,由于经济疲弱时期的乘数效应,对于财政调整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当乘数在高端,财政政策调整对债务比率的影响可以被推迟。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渐进而稳定的政策调节是最好的。调整必须有民众的信心和信任度。

  政府的政策在短期能有灵活性,而长期则没有。需要削减债务比率说明很少国家有长期的财政空间,因此,中期调整计划显得很有必要。

【编辑:李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