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汇丰银行理财跌得惨 产品变身“夺命金”(3)

2012年04月23日 08:02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客户的钱为何总是成猎物

  如果说国内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因为起步晚、经验不足,发生亏损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境外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外资银行QDII产品还屡屡巨亏,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要知道,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从2009年开始,道琼斯指数已连续3年上涨,今年累计涨幅又达到6.11%;今年4月初,道琼斯指数最高曾达到13297点,超过了2007年底时的收盘点位。

  入市时间不佳是大部分QDII产品的一大硬伤。作为专业理财团队,众多QDII却是在市场最疯狂的2007年和暴跌开始时的2008年纷纷入市,缺乏清醒的头脑。最迟成立的两只银行QDII产品成立于2010年4月7日,此后的两年中,银行几乎终止了新的QDII理财产品的发行,又错过了抄底的好机会。

  面对系统性风险却缺乏应对措施,则是QDII最被投资者质疑的致命伤。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和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QDII们却没有及时止损或大幅降低仓位。

  为了吸引客户,过分强调以往业绩,却“回避”投资风险,则是QDII对客户未能尽责的另一表现。如汇丰银行的两款QDII产品,在2007年的宣传资料中,突出了产品过去几年的辉煌业绩,对风险的提示却有意无意地放在很不显眼的位置。而在网站最新的产品介绍中,则已经把投资风险提醒放在页面上端最醒目的位置。

  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在选择QDII产品时,千万不要被其过去的迷人业绩蒙蔽了双眼,不要盲目迷信洋品牌,而是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其投资去向或投资主题、风险控制能力(如是否保本、亏损达到一定比例自动清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如果选择的QDII产品只是投资中资股,那还不如直接投资A股或境内的基金,何必绕个弯路,再额外承受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编辑:孟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