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话车险扰民屡禁不绝 消费者可要求被险企屏蔽

2012年06月01日 09: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车险到期日临近前,保险公司争相致电车主相互“挖墙角”;不良保险销售中介购买车主信息后,不断打电话骚扰车主;为争取客户,某些车险销售点向客户许诺根本无法兑现的赠品……随着车险竞争日益激烈,车险费率下调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不少人也经受了作为商机被过度开发的不愉快经历。对此,本报记者向保险监管部门了解到,消费者可以拨打12378投诉电话,如属实可列入“禁拨电话名单”,一年内可免遭再次骚扰。

  1

  电话车险促销有点烦

  最近有市民向本报记者投诉,车险到期前,打电话来推销保险的电话突然多了起来。深圳的吴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说有人自称是平安车险销售员,频繁给她打电话推销电话车险,开始是用02195512,后来就是手机推销,几次拒绝仍然打来,非常厌烦。

  刘先生则投诉说,他看到某公司的电话车险广告中宣称来电询价即送车载吸尘器,结果他打电话去询问,客服人员告诉他只有投保后才赠送,纯属虚假广告宣传。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在奥德车行购买平安车险,车行说可以赠送价值2000元的大礼包,包括补胎包、工时券和车载吸尘器,结果发现赠送的物品做工非常粗糙,估计市场价值不过200元。

  记者拨打平安产险的客服电话,电话转接到客服人员后,记者询问02195512是否平安车险的销售电话,客服表示不清楚,从区号判断有可能是上海平安,但不能确定,也不清楚为什么上海公司会打电话给深圳居民。他建议记者如嫌骚扰,可以不接听,有问题可以向公司投诉,如果购买保险最好拨打400开头的全国统一电话车险号码。

  某大型保险公司的一位车险业务开发人员告诉记者,电话车险最初推出时打出了便宜15%的宣传口号,吸引了很多年轻车主成为其客户,而且发展很快。随后,各大保险公司都纷纷推出电话车险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另一方面,商业车险的成本其实很高,电话车险频频推出各种赠送活动,试图吸引消费者,实际上却很难兑现,或者言过其实。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表示,用异地区号开头的客服热线很可能是不良中介冒充保险公司开通的电话,他们通过一些地下渠道购买车主信息,他也提醒深圳市民对外地区号开头的销售电话保持警惕,最好拨打各公司对外公布的服务热线,最后要亲自到保险公司签单。

  2

  消费者可要求被险企“屏蔽”

  对于电话车险频频扰民的现象,深圳保监局的工作人员说,深圳已经开通了保险投诉热线12378,消费者可以随时拨打热线电话,保险监管部门将及时跟进处理。而根据相关规定,对客户明确表示不投保或拒绝继续接听电话的,应录入禁止拨打名单,在一年内不得再次滋扰。

  据了解,2011年5月,深圳保监局就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规范车险电销专用产品销售行为的通知 》,其中有多项举措规范车险电销行为,以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例如, 对保险公司电销呼出对象限定为三类人:一是已在本公司购买过保险产品的客户;二是曾经主动呼入,并表达投保意愿的客户;三是本公司所在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的客户,但须具有客户同意保险公司使用其个人信息进行保险销售的证明。除上述三种情况外,不得对其他客户进行呼出。保险公司发送促销短信的客户范围也应遵守以上规定。

  对于呼出时间和呼出次数,《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电销呼出时间限定为每天8:00至20:00,其他时间不得进行呼出。对进行过三次呼叫均未应答或拒绝应答的客户,保险公司在当日不得再次呼叫。对客户明确表示不投保或拒绝继续接听电话的,应录入禁止拨打名单,在一年内不得再次滋扰。

  《通知》还规定,车险电销不得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实物等。

  对违规开展业务、严重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险公司,深圳保监局将对有关高管人员从重处罚,并暂停该公司开展电销渠道业务,情节严重的,将暂停其全部车险业务。

  相关

  新闻

  人身险销售也有“禁止拨打名单”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范京蓉)近日,保监会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人身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应当使用专业技术设备进行电话销售,建立客户名单使用的管控流程,设置拨打的时间范围。对明确拒绝接受电话销售的客户,应录入禁止拨打名单,6个月内不得再次拨打”。

  对于时常被诟病的销售误导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公司及其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不得有以下误导行为:片面或不完整地描述保险产品的特征及其内容,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混淆,或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其他金融产品收益进行不当类比;将保险产品中的非保证利益当作保证利益进行宣传;对保险产品的红利、盈余分配或者未来不确定收益做出超出保险合同约定范围的描述或承诺;以不实或虚假的保险产品税收优惠利益对客户进行不当宣传;以不实或虚假身份误导客户,进行保险销售活动等。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

【编辑:曹文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