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危机“倒逼”欧盟一体化提速

2012年07月02日 10:30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集团日前联合公布了一份旨在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的路线图,提出欧盟成员国应从财政、金融、经济和政治四个层面进一步加强协调,以完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在债务危机“倒逼”之下,欧洲一体化建设有望迈出新步伐。

  再令成员国让渡财政主权

  欧债危机充分暴露出欧元区缺乏统一财政政策支撑的弊端。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主导下,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25个欧盟成员国今年3月签署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和治理公约》,又称“财政契约”,以政府间条约方式强制各国政府遵守有关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上限的财政纪律。

  这一契约经欧元区12个成员国批准后便可生效。据罗贝尔·舒曼基金会统计,迄今已有7个国家批准了这一契约。默克尔指出,“如果欧盟明确一体化路线图,朝着一个财政联盟迈进,市场的紧张和担忧将大大减少”。

  与尚未生效的财政契约相比,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集团最新公布的方案更进一步。根据其建议,欧盟将在一个更远的将来加强对各国财政预算案的审核和监督,如果一国财政预算案违反相关规定,欧盟委员会将有权提出修改建议,并提交所有欧盟成员国投票批准。财政契约虽授权欧盟委员会审核各成员国财政预算案,但没有授权修改。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指出,这一新方案涉及财政主权,一旦实施,需要修改一些欧盟条约。

  欧盟还认为,在中期内应该考虑适当引入欧元区共同债券作为财政联盟的一部分,但这必须取决于财政一体化的进展。

  银行业联盟需时良久

  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集团还建议统一欧洲存款保险体系、银行监管体系和清算体系,加强对欧盟境内所有商业银行的监管。

  欧洲银行业受金融危机打击较大,一些国家银行业需要再注资,但欧盟成员国普遍赤字和债务高企,一些国家难以承担大银行的再注资成本甚至救助的职责。

  在西班牙政府请求欧元区救助其银行业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不断呼吁建立银行联盟,提供跨境存款保险,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并监管欧元区银行业。它们希望银行间结盟,区分政府救助和银行援助,从而规避苛刻的政府救助条件,避免银行危机拖垮政府。

  国际金融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萨特尔认为,银行联盟与财政联盟的概念非常相似。欧洲银行业界认为,建立银行联盟的过程相对较长,也许需要5~10年时间,而且银行联盟也不是医治欧债危机的良药。

  加强经济协调以缩小差距

  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集团的最新方案把加强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列为未来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更多强调政策的持续性、协调性和趋同性,尤其是税制方面的趋同性,以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欧元先驱们设计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初衷是通过统一货币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趋同,并逐步缩小联盟内的经济发展差距,只可惜事与愿违,欧元区内“南北”发展的差距在债务危机中暴露无遗。

  经济学家多次呼吁欧盟采取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失衡问题,但鲜有实际行动。去年,萨科齐曾与默克尔达成协议,着手研究法德两国税制趋同问题,但这一问题随着萨科齐连任失败而被束之高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为提高竞争力,欧元区重债国单位劳动成本正在降低。但这一做法也影响内需增长和抑制经济复苏,只有以德国为代表的贸易顺差国和逆差国同时采取措施才能重建平衡,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实现。

  政治一体化前路漫漫

  方案认为,实现财政与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必须加强政治一体化,并寻求广泛的公众支持。在这方面,加强欧洲议会与成员国议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是核心,这将对推动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政治联盟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在实际操作中阻力重重。即使作为欧洲一体化建设“轴心”的德法两国也对政治联盟模式存在分歧。德国希望加强现有欧盟机构的权力,但法国坚持决策权由欧盟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掌握,即由欧洲领导人联合作出决策,而不是由超国家的欧盟机构作决定。

【编辑:曹文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