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外因素交织 推动上半年我国吸收外资回落

2012年07月18日 11:1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商务部7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705家,实际使用外资59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1%和3%。其中,6月当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44家,同比下降1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0亿美元,同比下降6.9%。继5月我国吸收外资出现同比正增长之后,6月再次进入下降通道。

  内外因素交织导致我国吸收外资回落

  诸多因素迭加推动我国吸收外资下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7月17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存在很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欧债危机还没有妥善解决方案,对全球跨国投资活跃程度有所影响。

  根据日前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现金持有量达到最高水平,近期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一季度,全球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双双下降。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计2012年全球FDI比2011年仅有微弱增长,全球投资资金流趋紧。

  从国内环境来看,沈丹阳认为,目前我国国内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土地供应趋紧等问题,对外商投资产生一定影响。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下降3%,主要受房地产影响。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房地产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12.4%,这一降幅高于利用外资其他领域全国平均降幅,反映出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如果扣除房地产,1至6月我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68亿美元,同比仅下降0.1%,基本持平。在其他服务业领域,我国利用外资增长了6.6%。此外,2010年和2011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量较大增长基数比较高。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目前我国吸收外资出现回落。

  中国对外国投资者仍具较强吸引力

  随着我国陆续出台一些“稳增长、扩内需”政策,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升。沈丹阳表示,这将提振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的信心,促进投资者加快投资决策和投资进度,全年利用外资规模将会保持稳定。

  日前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最受欢迎的投资东道国排名中,中国名列第一。这表明跨国公司对中国发展仍然充满信心,中国对外国投资者仍有很强的吸引力。当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中国快速增长的巨大国内消费市场给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我国正全力实施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并且建立了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中国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会给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沈丹阳表示,吸收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继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把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作为中国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决心坚定不移。

  我国将更积极促进外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扩大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规模是我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此外,商务部表示,在深化外资审批改革、提高投资便利化等方面还会出台新举措。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市场平等权利等方面诉求。

  “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沈丹阳表示,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而且当前经济形势,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都有利于企业走出去。

  对外投资中对外并购大幅度增加。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实现直接对外并购投资118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从投资的国别地区看,我国对中国香港、东盟、美国、俄罗斯投资增长较快,其中对香港投资增长58.9%,对东盟投资增长34.3%,对美国投资增长28.2%,对俄罗斯投资增长20.3%。其他一些国别地区包括对拉丁美洲、北美洲、亚洲和非洲都有较大的增长。

  从行业来看,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预计并不准确,我国对外投资多领域化,各个行业投资都有所增长。记者 庞东梅

【编辑:孟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