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吸存能力不足 中小金融机构“逐鹿”农村市场

2012年08月02日 18:1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日益显现。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商业银行在农村只吸不放,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利润空间收窄的背景下对“三农”贡献巨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承压前行,为农村“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主动开展自我规范和业务创新,“逐鹿”农村市场。

  吸存能力不足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日子难过

  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科学发展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存款收缩;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

  “农村信用社是支农的绝对主力。但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下,农信社的吸存能力不足,存款增长缓慢,新增存款稳定性不足,使可投放的支农资金有限。”广东省郁南农村信用社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农业保险发展缓慢,风险保障机制缺乏,都制约着金融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以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由于以上原因,农村金融也成为广东金融体系中的“短板”。据广东银监局副局长刘为霖介绍,广东省城乡二元结构的金融发展特征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金融仍是广东省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部分地区特别是粤东、粤西及粤北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状况不容乐观,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广东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page title= subtitle=]

  “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借力政策“逐鹿”农村市场

  刘为霖认为,广东省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凭借其贴近三农、立足基层的特点,通过服务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贴近到农户。政策层面上,未来广东将实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等“三大工程”。

  事实上,广东的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早就在探索如何有效开拓农村市场。据广东大埔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人介绍,在被誉为“南国瓷都”的梅州市大埔县,陶瓷产业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该行为解决陶瓷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融资难题,组织贷款调研团队掌握企业的生产、销售、结汇等一手资料,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定制了“一次核定,循环使用”的贷款,即一次核定借款人最高额度和期限,在此范围内,企业可自主循环使用贷款额度。

  像这样由市场主体自下而上探索产生出来的农村金融产品不胜枚举,例如此前台山农信社推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模式,目前已经由《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允许在梅州试点。

  这些金融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与农村金融需求密切契合,为农户、农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在满足当地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本身带来了收益。据不少农村金融机构负责人介绍,经过深入调研后推出的农村金融产品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保证了此类贷款无一例坏账。

[page title= subtitle=]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迎来利好机遇

  近期发布的《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两次提到发展农村金融,一是在梅州市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二是在湛江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发展迎来重大利好期。

  据广东银监局介绍,全省已成功组建12家农村商业银行、24家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已成立5家小企业专营机构,涉农贷款总额达998.54亿元,村镇银行56.21%的贷款投向农户和小企业。

  广东省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认为,设立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仅仅是一个开始,国家政策的真正目的是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发展直接融资,这是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本义。发展农村金融,不仅要考虑农民的金融需求问题,还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建立好风险分担机制。

  对此,刘为霖认为,下一步要加强机制建设,强化风险管控。具体来说,就是要开展模拟分析,全面梳理潜在风险点,前瞻预判风险;确保工作推进建立在风险管控有效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对基层网点、流动网点和便民服务点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记者范超)

【编辑:陈薇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