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年人理财频被忽悠 七十岁购买十年后才能用

2012年08月31日 09:36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老年人理财频被忽悠七十岁购买十年后才能用
陶刚漫画

  到银行买理财产品,过了半年,把当时购买的单据拿出来一看变基金了。

  听人说分红险利息高就买了,过了两年才发现,投资10万元要到10年后才能支取,而老先生今年已73岁高龄了。

  近来,很多老年人到本报投诉,讲述理财中频频被忽悠的委屈。

  彭女士夫妇60多岁了。半年前,她来到四唯路的一家银行网点办理业务。这时,工作人员频频向她推销一种理财产品。彭女士说:工作人员告诉她,半年的利息就有很高,于是彭女士就动心了。戴着老花镜看了宣传资料,就签了字。

  半年过去了,彭女士把当时购买理财的单据找出来,准备到银行问问。直至此时,她和老伴才仔细阅读所签单据,发现那是一张购买了“广发理财”的凭证,而这个实际上是广发理财的一种基金。

  彭女士很奇怪,明明购买理财,怎么就变成基金了?她到银行查询发现,这个基金正处于亏损状态。

  在银行,记者看到彭女士认购基金时签署的一系列单据,其中还有一份“高风险投资告知书”,然而彭女士对自己所签的这些文件一无所知。

  七旬投资养老 10年后才能用

  昨天,今年75岁的罗先生也找到记者投诉,他用养老钱买的分红险,得等到他83岁的时候才能用。

  2010年,罗先生去汉阳大道赫山路上的银行网点准备给人寄2000元钱,在一个穿着银行制服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转完账之后,那个工作人员看他卡上还有十万多元钱就说:“钱放在卡里,存的又是活期,利息太低了,不如买我们这个分红险,既有分红,利息又高。”老先生一想也是,于是工作人员把他的卡给柜员,柜员就给取了两万元出来。由于老先生年龄不符合购买条件,业务员就让老先生给儿子购买了一份分红保险。

  随后,罗先生致电保险公司才得知,这份保险每年缴2万元,缴5年,累计投资10万元。再放5年,要到2020年才能一次性领取。

  罗老先生说,现在退保划不来,只能继续投下去。但他指望这笔钱养老是没希望了。记者试图电话联系当时的业务员刘先生,但是没有人接听。据公司介绍,此人也已离职。

  老年人理财“大忌”

  ——用耳不用眼

  老年人到银行理财为何频频“上当”?昨日,处理过很多投资纠纷的湖北民本律师事务所袁艺说,老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相信耳朵听见的,而不用眼睛去辨别。

  “为防止老年人被误导,银监、保监部门出台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在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的同时,也成了一种证据。”袁律师说。

  “如购买理财、基金前,需签风险提示书或风险评级,一方面,是提示投资者清楚了解自己所投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当投资者签署之后,也变成了银行方的证据,老年人再说被误导,很难成立。但事实上,有很多老年人是别人给什么就签什么,根本就不看,即便真的是被误导了,面对白纸黑字的证据,只能理亏。”

  袁律师说,保险也同样如此,现在分红险也有10天的犹豫期,还有电话回访,电话里会提示风险、告知保险大致是什么内容,在10天时间内,投资者可以无条件退保。但若这种提示投资者没注意,把电话回访应付过去,就等于知晓了自己的投资风险。因为所有电话回访都是要录音的。当投资者投诉时,这些都是证据。

  因此,袁律师提醒老年投资者,老年人急需补充理财知识,特别注意看清自己所签的任何一份文件,从根本上避免上当受骗。同时他也建议老年人,投资理财前,可咨询子女或亲朋好友的意见为妥。

  记者 王丹妮 见习记者 宋丹丹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