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月金融数据现平稳 国内经济运行显露积极因素

2012年09月12日 09:4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总体看,8月金融数据呈现出“平稳”的特征,这也透露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积极因素。首先,新增贷款规模大大高于市场预期;其次,社会融资规模依旧保持较高水平;再次,此次数据中,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继续走高引人关注。

  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这较7月末低0.4个百分点。

  “实际上M2一直是衡量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8月份13.5%的水平虽然较7月有所回落,但从流动性状况和我国货币增长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增速总的看还是处于适度水平的,说明货币政策已经逐步回归常态。从7月和8月两个月的广义货币增长速度看,其已进入了平稳、常态化的运行空间,这对保持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发展有所帮助。”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也就“13.5%”的增速表示,“这一水平较为合适。”该人士表示,此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度出现M2增速动辄达到20%甚至30%的情况,这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隐忧,高房价、通胀压力增加也与此相关。因此,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增速对于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自今年上半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整体呈现平稳适度增长态势。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回升。2012年6月末,M2增速分别比4月末和5月末回升0.8个和0.4个百分点,M1增速分别比4月末和5月末回升1.6个和1.2个百分点。M1增速较低主要与经济增长缓中趋稳、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相对平稳期有关。总体看,货币条件合理适度,有利于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

  除了货币供应增速较为平稳外,此次发布8月金融数据还显示出了另外一些特点。总体看,8月金融数据呈现出“平稳”的特征,这也透露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首先,新增贷款规模大大高于市场预期。“对比7月份贷款增长乏力的现象,8月份7000多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表明货币政策近期在实施中,已经针对经济增长减速等现象进行了适度调整,加大了实际贷款投入,对相关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这会逐步转化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工行业内人士表示。不过,该人士称,新增贷款中“短多长少”的结构并未得到明显改观、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这一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依旧保持较高水平。数据显示,8月份社会融资总量达1.24万亿元,较7月份的1.04万亿元再次有了明显增长。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2584亿元,同比多1686亿元。“事实上,近两个月来企业直接融资大增,是新增社会融资连续超万亿元的主要原因。预计未来企业的负债结构还会发生变化,直接融资比重会继续攀升,而融资结构的改善是一个好现象。”上述工行分析人士称。

  再次,此次数据中,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继续走高引人关注。最新金融数据显示,8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84%,比上月高0.0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87%,比上月高0.02个百分点。

  “在经历了年内的两次降息之后,原本预计会缓中下降的利率水平实际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变化。不过,尽管7月和8月这个水平都继续走高,但实际利率水平尚处于合适的空间内。由于影响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的因素较多,因此也不能通过利率水平走高就单方面判断市场资金缺乏。”郭田勇表示。

  而对于月加权平均利率缘何近两个月持续走高,郭田勇表示,这与近期管理层逆回购的调控方式有关,因为通过逆回购释放的资金,其原始成本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资金的成本会高一些,而近两个月来,管理层释放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逆回购,这可能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同时,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一水平也是市场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其更具有综合性、代表性和公允性。长期看,这一利率水平趋势的形成,将会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积累经验,而更多依赖市场的定价方式,也会对未来形成基准利率和调整管理方式有所借鉴。

  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时,专家表示,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CPI重回“2”时代,表明通胀压力还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当前货币政策也不具备大幅放松的条件,中长期通胀压力犹存、房价反弹等因素将影响货币政策向松微调的力度与节奏。同时经济下滑态势还有可能延续,因此货币政策操作也不会过紧。综合看,货币政策操作上大幅调整、频繁动作的可能性不大,政策观察期可能还会持续。

  记者 牛娟娟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