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十二五金改推利率市场化 或冲击银行盈利模式

2012年09月20日 10:51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五部委17日联合发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探索建立国际板、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鼓励长期资金入市、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等内容均被提上日程。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但总体势头向好。银行业则须加快结构调整,回归“合理利润”空间,利率市场化及破产制度将冲击银行盈利,未来银行业将重点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金融改革凸显“市场化”

  《规划》为金融产业评估和社会融资结构两方面设定了清晰的量化目标:“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到“十二五”期末,股票和债券等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而“十一五”期间这一数据为11.08%。

  强调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强调,银行、证券、保险业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按照条件成熟程度,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等途径,确保利率市场化朝着“放得开,行得成,调得了”的方向有序推进。另外,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得到深化,行政审批将进一步弱化。

  金融机构破产的首次提出,凸显出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规划要求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程序。这意味着银行垄断暴利时代的终结,政府为银行业托底的预期将被打消,银行业的市场蛋糕可能被券商、保险部分切分。

  值得关注的是,“试水”建立国际板也被写进《规划》,国内投资人将获得投资跨国企业的机会。《规划》提出,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将进一步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

  资本市场长期效应可期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金融业的核心领域证券市场而言,《规划》的实施带来的考验和利好“喜忧”并存,但长期效应仍值得期待。一方面,扩大股市规模、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等规划将为股市带来更大的资本“蛋糕”。另一方面,探索国际板则可能引发一定的资金分流恐慌,打破A股应声下跌的“魔咒”还有待实施条件的谨慎考量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

  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14.2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11.08%。而《规划》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这一比例将提高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至少将增加5700亿元,股市债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资深投资顾问余荩认为,长期资金入市将为我国股市“雪中送炭”。长期资金入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股市的短板,增加市场资金供给,将带来长期利好。但长期资金入市对资本市场的健全成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规范、长期回报机制完善,才能以高投资价值吸引资金入市”。

  国际板的“抽血”则为A股走势增添了一些变数。部分专家认为,国际板长期来看或是利好,但短期显然是利空。

  余荩说,国际板的推出与整个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开放程度以及整个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密切相关,须经过详细论证才能进行,如在发行审批、会计准则、信息披露、按国际标准打击证券犯罪等制度方面予以完善,同时拓展避险工具对冲境外股市的传导风险,严防国际板沦为国际企业的“圈钱板”。

  银行板块遭遇“冲击波”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8月份以来已有多个地区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改革方案,随着金改效应的持续叠加,不能排除金改概念股出现短期波段机会的可能。另外,概念股的炒作机会往往容易集中在龙头股上,因此在上半年“金改”炒作中领涨的龙头股也具备一定的操作借鉴价值。

  与金改概念股相比,银行板块则遭遇了“冲击波”。18日午盘,银行指数下降0.81%,板块个股全线下跌。

  余荩说,银行80%的利润来源于利差。《规划》中提出的利率市场化及破产制度将冲击银行盈利。伴随着银行最大收入来源的急剧下降,银行“容易获得利润”的时代渐行渐远,未来银行业将重点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12年以来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通过设立新兴金融机构、鼓励多样化融资渠道发展的增量改革,盘活存量货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散此前过度聚集于银行体系的经济风险,将间接提高银行风险资产的盈利能力。

  专家表示,金融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基本面,股市的长期向好还需依靠银行业等企业自身的发展来实现。

  冯璐 黄玫 禹薇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