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融脱媒未削弱银行主导地位

2013年01月11日 08:5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2006年以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一直占社会融资总量的80%左右。然而这一比率近年来不断下降。201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社会生产对银行信贷依赖度逐渐降低。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543亿,创下三年来月增长新低。就人民币信贷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减少440亿元,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净减少;票据融资减少近2000亿元,连续四个月减少,本月减少值较高。

  12月的数据略显异常,原因之一是与年底商业银行自身信贷额度告罄以及贷存比受限有关。二是经济回升势头依然较弱,信贷供需不旺。2012年12月PMI指数持平于50.6%。从分部门来看,制造业增长回升的势头相对较弱。从内外需状况看,经济增长预期依然较弱,经济企稳回升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三是按往年的进度,第四季度属于“总结成绩、积蓄力量、备战来年”的时期,在去年年底,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2012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异军突起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以商业银行间接金融为主。2006年以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一直占社会融资总量的80%左右。然而这一比率近年来不断下降。201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社会生产对银行信贷依赖度逐渐降低,凸显出金融脱媒在我国已初显端倪。

  不过,社会融资总量突起并未削弱商业银行主导地位。有机构预测,今年信贷便将面临新一轮大规模投放。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该机构1月8日发表报告认为,中国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后果不断显现,中国信贷总规模占GDP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124%攀升至2012年底的190%,并且预计中国的信贷规模有可能在2013年继续上涨15%。优质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更多采用企债等融资方式,但债券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承销;银行贷款投向限制的房地产、高污染行业、部分政府融资等领域更多选择了信托等其他融资渠道,但信托公司更多充当银行“通道”。

  虽然地位无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无疑正发生着深刻的巨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通过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流向实体经济,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日益从表内转向表外。表外业务,市场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竞争更加充分。未来,这一趋势仍有待加强和加快,它将使银行高垄断利润之质疑迎刃而解。

  □史晨昱(北京 学者)

【编辑:曹慧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