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元走强论甚嚣尘上 警惕弱美元“剪羊毛”

2013年01月11日 11:1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美联储近日释放出两大利好消息,令美元走强:民主、共和两党于元旦当日就财政悬崖达成财政悬崖协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两名高级官员4日暗示,美联储可能今年停止资产购买,这似乎意味着美国量化宽松(QE)政策将告一段落。人们欣喜地看到,美联储一改往常宽松论调,由此而推动美元迅速大幅拉升,欧系货币跌势加剧。最近一段时间,“美元走强论”甚嚣尘上。

  然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美元长期走势如何?如果美元自此一路走强,显然对于我国的外贸形势、就业形势、拉动投资等等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的势头也将得到减缓甚至遏止。那么,真能如人们所愿吗?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有关专家。

  不能奢望美元走强

  “从长期来看,美元走弱的基调和趋势并未改变。美元走强只是短期效应。”这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他指出,尽管美联储官员暗示今年可能停止资产购买,但这是否意味着量化宽松政策的停止,此时下结论为时尚早。事实上,美联储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巨大。这位专家表示,他个人认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大可能如此迅速地收场,尽管这是个让全世界不悦的政策。毕竟美国由于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问题已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因缺少流动性而致使国民手中普遍拮据,如对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刹车,对其国内经济不利。即使QE3暂告一段落,还会有QE4、QE5、QE6……,预计会持续到2015年。

  “只要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不停止,就不能奢望美元走强。”

  这位专家另外指出:“未来民主、共和两党仍将在债务上限和减支两个问题上针锋相对,甚至将有一场‘血拼’。”这是因为尽管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了参议院提出的旨在避免财政悬崖的议案,但共和党对议案在遏制联邦赤字方面的作用不大而感到不满,誓言将利用债务上限争论迫使奥巴马政府大幅削减支出,未来两个月美国两党将继续就预算问题角力。如果到3月1日还没有采取任何举措,1100亿美元的支出削减措施将自动生效。大约同一时间,美国将触及法定债务限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债务上限”。

  这仅仅是开始。在2013年晚些时候,美国将展开一场更大规模的关于中期财政整固的辩论。这将导致民主、共和两党再次爆发冲突,前者希望缩减联邦政府的规模,而后者则希望保持联邦政府当前规模,但对政府支出的来源很迷茫。

  这位专家指出,“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底气不足。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指望美元有长期的强势表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敦促美国国会领导人尽快在“财政悬崖”问题上作出明智选择,如果各方继续把这个问题拖延下去将后患无穷。他说,一旦美国坠下“财政悬崖”,所有的货币宽松政策措施都只是杯水车薪。美联储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化解财政悬崖的工具,财政悬崖问题已开始对经济造成影响。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预计美国财政调整对2013年全年经济的拖累将占到GDP的1.2%。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幸运地高于趋势水平(比如达到3.5%),那就不会有大问题,因为最终经济增长将高于2%。但在过去的几个季度里,美国平均经济增速已经只有2%左右,因此美国经济今年非常容易失速,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欧元区危机恶化的话,甚至会更糟糕。

  更长期的场景更为惨淡。现实情况是,美国仍未意识到财政危机的全部影响。即便是典型的共和党选民也不支持削弱福利国家。落选的共和党总统竞选搭档米特·罗姆尼和保罗·瑞恩没有提出在10年内大规模削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支出的计划。

  民主、共和两党都未认识到,维持一个基本的福利国家,就意味着不但对富人增税,对中产阶级也要增税。因此,一份将针对98%美国人的不可持续的减税政策延长的协议,对奥巴马而言是一场代价极大的胜利。

  “未来几年美国将依然面临巨额财政赤字。”

  全球通胀是最大阴影

  “既然预计美国将继续实行量化宽松,无法奢望美元走强,那么我们就应当对未来QE和弱势美元阴影下的经济有所谋划。”上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表示,“未来全球通胀的风险是最大阴影。”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虽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状况,但从长期来看,却埋下通胀的隐患,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或许还会引起滞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导致本国货币(美元)大幅贬值,在刺激本国出口的同时,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势,导致贸易摩擦等等。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而言,实施这种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本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这位专家认为,在市场信心缺失,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则可能会转化为通货膨胀。

  尤其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价均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另外,美联储的巨额购债计划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其他经济体为了阻止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冲击本国出口行业,进一步恶化本国经济,而竞相仿效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通胀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风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原因。如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未能使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滞胀局面出现。

  这位专家指出,必须警惕的是“美联储未来若继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势必继续降低中国等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虽然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是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美债一度因避险功能而大受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的外汇资产中,美国国债占有重要地位。美联储大举购买美国国债,将推升美国国债价格,降低其收益率,从而使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存在非常大的贬值风险。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政策,虽有利于帮助深陷金融危机中的发达经济体缓解信贷紧张的状况,增加经济扩张的动力,但是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行为,它埋下了全球通胀的种子,并可能导致外向型新型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恶化、外汇储备资产大幅贬值等问题的产生。

  警惕弱美元“剪羊毛”和“倒剪羊毛”

  “既然不能奢望量化宽松停止,我们就不能奢谈美元走强,就必须对因此而产生的风险因素有所预防,比如美国大量发行美元纸钞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继而造成国际资本流入,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我们的经济被美元‘剪羊毛’和‘倒剪羊毛’。”这位专家指出。

  这位专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里,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同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远高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挂的局面将继续维持。在这种情形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还将持续。

  而一旦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美联储必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和逐渐收紧银根,美国拆借市场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将会上升。这将使美元升值,并使部分套利交易平仓。一旦美元企稳走强,国债利率上扬,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资产泡沫可能随之而破裂。大量投机性资金撤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经济将被“倒剪羊毛”,对于金融稳定将埋下巨大的隐患。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并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不可不引以为鉴。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度。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显现,中国政府不太可能选择大幅升值的策略。首先,在大幅升值方式下,热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升值带来的收益,热钱获利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其次,很难找到一个均衡汇率点,无法计算怎样的升值幅度为一个合适的水平。采取大幅升值策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一次性大幅升值以后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游资流入。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再者,大幅升值对出口型企业将带来较大冲击,经济可能出现大幅下滑,进而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

  美国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对中国货币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和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的政策,由于中国的家庭和金融机构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十分充足。因此,无论中国跟随还是不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都会出现流动性充裕的情形,这将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居高不下且处在人口红利期,这些因素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从短期来看,在热钱流入、国外补库存带动中国出口增加的推动下,全球资金流向中国,中国外汇储备正重新加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可能再次上演,推高物价水平。孙永剑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