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涉足电商玩跨界 专家称立足金融才是正道

2013年01月11日 15:43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上演的电商大战夺人眼球,淘宝和天猫“双十一”狂卷近200亿元令人艳羡。热闹背后,银行作为不可或缺的结算支付角色却被淹没。随之,深受触动的多家银行纷纷搭建自身网购平台,声势浩大地涉足电商。

  不走寻常路

  近年来,银行一边加强与电商合作,一边也不忘“偷师学艺”。去年以来,不少银行自立门户。建行推出“善融商务”;交行成立“交博汇”;中行“云购物”随即登场。工行、中信、华夏、民生等银行也以不同形式加速进入电商领域,让不少人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一定程度上,银行也是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不能借助电商的发展模式推进金融业务呢?”中信银行网络银行部电子商务部总经理陈树军的疑问代表了很多银行家当下的思考,进而成为银行系电商蓬勃发展的动力。“电子商务不断延伸,银行如果只停留在支付媒介,就难以站在客户需求角度谋求发展。”建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刘建忠说。

  不过,华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总经理卢小群坦言:“银行自有优势仍然集中在结算、信贷业务,跨界做电商并不是银行优势所在。”“因此,我们不是要做传统意义上的电商,而是利用B2B(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和B2C(商业机构对消费者)平台形成交易环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金融链服务。”刘建忠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银行做电商只是银行高层眼中棋局重要一步,创新并带动金融业务才是他们所看重的。

  建行山东省分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李薇华介绍,目前建行在举全行之力发展客户,各省分行都参与推广营销。“现在是线下帮线上推广业务,将来网站做大将变成线上为线下找客户,分行将带来更多的存贷款以及中间业务收入。”

  免交易费是优势但成本巨大

  目前,淘宝、拍拍几乎占据了国内70%电商份额,银行系电商在夹缝中承诺“免平台费、免技术维护费、免交易佣金费”等;与此相对,主流网购平台针对热门商品普遍收取4%~10%的交易费用。

  “免费服务还是有吸引力的,谁不想多一个销售渠道呢?”作为最先一批入驻“善融商务”的成员,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周云杰表示,银行系电商虽然刚起步,但其庞大的资产和客户资源一旦被撬动,将带来一个更为广阔的销售空间。

  不过,虽然免费是先期发展壮大的“法宝”,但其所带来的巨大成本也成为银行的重担。“前期投入大是一定的,要达到收支平衡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希望‘借道’电商发展的道路,以收集金融业务所需要的信息。”刘建忠说。

  海量信息源于庞大的交易量,但目前银行系电商交易额普遍不大。以“善融商务”为例,从2012年6月28日上线以来,网站累计交易金额约30亿元。

  记者在“善融商务”网页看到,其个人商城展示的商品价格普遍较高,企业商城不少商品价格栏则填写着“价格面议”,难以比价。

  金融专家赵庆明表示,淘宝等电商促销渠道较多,可让商家让利、减少平台抽成等。但银行提供的免费平台对商品价格缺乏主控权,小范围的促销力度不大,难以低价拼人气。做不大电商销售,聚不来人气就难推金融服务。

  “银行天然的结算功能,使它进入电商的门槛较低;加之银行卡用户群庞大,对商户入驻吸引力较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卡用户能否完全转换成电商客户,还要看银行系电商能否提供货真价实的服务。

  立足金融才是正道

  尽管不少银行系电商从原材料、工业品到日用百货都有所涉猎,但与较大的电商相比,产品种类和入驻商务仍不够丰富。“只有网站的商户多了,才能吸引人。但银行系电商绝不能包打天下,还是需要找到合适的产品。”刘建忠说,目前建行电商平台入驻企业规模门槛设定为300万元,主要开发有上下游企业链的优质企业入驻。“我们更看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潜在的资金需求,并通过他们的交易数据获取一手信息,防范信贷风险。”刘建忠说。

  在部分银行不断丰富商品种类的同时,也有银行紧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耕耘。中信银行近期建立的金融商城就只以开架方式销售基金、理财产品、个人贷款等金融产品。“立足自身卖金融产品还是比较实际的,毕竟做电商很烧钱。银行系电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庆明说,银行如果倾注过多力量在电商,一方面需明确自身定位,警惕投资政策的红线;另一方面,要量力而为,不可贪大求全。吴雨 陈雯瑾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