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钞机轰鸣 倒逼中国改增长模式

2013年01月28日 10:37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经济下滑、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经济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不仅自己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而且各自为政,都只顾自己的利益。

  经济发达国家(除德国等极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在这场危机中,基本都撕下了一直戴在脸上的世界经济“救世主”的假面具。在他们不负责任的表现下,世界经济已变成一盘散沙。

  我国该如何自处,明哲保身还是舍身取义?

  全球金融市场已回春?

  近几个月来全球金融市场普遍上涨,显示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非常看好。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机构日前却先后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下行风险仍然相当大。全球金融市场是否过度乐观?

  金融市场乐观情绪升温

  近几个月来,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不少乐观迹象,一些股票指数已升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摩根士丹利国际投资公司全球股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上涨约13%;标准普尔500指数已逼近1500点,与2007年10月创下的历史高点相比仅差约4个百分点,或许要不了多久就将创下新的历史纪录。

  通常被视为市场恐慌情绪衡量指标的VIX指数也回落至2007年4月来的最低水平,似乎近一段时间美国两党的财政博弈僵局并未对投资者造成太大影响。

  一年前对于欧元区解体的担忧已经消退,欧元区重债国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意大利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去年7月5.3%的高点降至目前的2%以下,同期西班牙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从逾7%降至约2.5%。欧元对美元汇率自去年7月底以来已上涨约10%,欧洲银行类股价回升至接近账面价值,被视为避险资产的德国国债和瑞士法郎自今年初以来遭到抛售,这一切都显示全球金融市场洋溢着一片乐观气氛。

  三大原因推高金融市场

  分析认为,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情绪明显改善的首要原因是相关决策当局取得进展,投资者最担忧的一些问题并未成为现实,例如美国暂时避免跌落“财政悬崖”,欧元区解体风险明显降低,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其二,发达经济体央行陆续推出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下降。欧洲央行去年9月出台了不设上限的新购债计划,虽然到目前尚未真正购买一欧元国债,但欧元区重债国主权债券收益率已大幅下降。此外,美联储、日本央行也已相继出台开放式的量化宽松政策。这些政策推动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

  其三,全球经济出现改善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3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主要受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带动,全球经济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有提速迹象。摩根大通和马基特经济研究公司编制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显示全球制造业已经企稳,该指数于去年12月升至50.2,为去年5月以来首次回到扩张与收缩分界线50水平上方。

  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虽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环境已明显改善,但这些乐观信号还未传导至实体经济。世界银行15日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4%,低于去年6月份报告中3%的预测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3日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5%,较去年10月份的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同时,两大机构均警告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相当大,包括欧元区经济复苏可能再度遭遇挫折,以及美国近期可能采取大幅财政紧缩。

  历史经验显示,全球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表现背离的趋势并不会持续太久,要么是当前金融市场过度乐观、即将迎来回调;要么是实体经济复苏滞后,即将迎来反弹。在全球金融危机已过去四年、全球央行纷纷祭出“无限宽松”最后“杀手锏”的当口,全球经济似乎也在2013年初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是跟上市场乐观情绪的脚步,还是将市场重新拖入动荡,将取决于各国决策者如何利用当前难得的市场平静期进行不可避免的财政整固和结构改革。

  如果各国决策者继续推行有序的财政整固和结构改革,那么危机风险不会变为现实,金融环境继续改善,全球经济增长将强于预期;而如果决策者骄傲自满,止步于目前取得的进展甚至后退,那么金融市场将再度陷入动荡,实体经济复苏也可能半路夭折,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恐怕已无法继续承受下一轮的衰退与危机。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22日在法兰克福工商会演讲中,对于欧元区2013年前景提到的三大关键词寄语值得各国决策者认真考虑。一是坚持,决策者应坚持推动提升竞争力的结构改革,长期依赖债务融资并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二是决心,金融市场相对平静不能减弱政府改革的决心,在相关规则制定后更要注重落实;三是耐心,需要社会长期保持结构改革的共识,因为别无选择且经济调整的过程比较痛苦。(高攀王宗凯)

  中国怎么办

  日本央行日前决定引入2%的通胀目标,同时决定自2014年起实施每月定期购入资产的“无限期”货币宽松措施。当前,从美联储到欧洲央行、英国央行,西方货币决策者都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措施刺激经济。在短期增长动能不足、公共财政受限背景下,市场普遍预期,相关央行今后数年将维持乃至扩大货币宽松规模。

  一些分析人士担忧,这些央行若缺乏协调,竞相开闸放水,发展下去或将酿成“货币战”,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增加宏观调控难度。

  流动性隐忧

  从当前形势判断,宽松政策释放的新一轮流动性可能迫使中国在应对输入性通胀、外汇储备保值增值、防范热钱等领域再次面临挑战。

  首先,外部货币宽松过度,会造就大量廉价资本,易扭曲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使某些关乎中国国计民生的进口商品价格居高不下。

  譬如,近年来国际铁矿石离岸市场均价高企;另一方面,消化了全球铁矿产能大半的中国钢铁业却面临需求增长停滞,陷入全行业亏损。即便如此,国际铁矿价格仍未大幅下调。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超量流动性支撑下的廉价资本加剧了商品市场金融化过程,导致商品价格虚高,使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难消。

  其次,截至2012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最大对外债权国之列。分析人士指出,外部货币宽松过度,可能导致中国外储篮子中的美债等资产缩水,对外储的保值增值构成威胁。

  再次,外部货币宽松过度,会产生更多国际热钱,增加外汇管控难度,并可能加剧国内资产泡沫,增加产业政策调控难度。

  有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前后,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众多投行均以不同形式涉足中国房地产业。中国国内30多家大型房企也加紧推进海外融资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国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渴求套利机会的国际热钱仍会透过地下钱庄、虚构国际贸易合同等多种渠道渗入国内,监管形势不容乐观。

  另外,某些发达经济体放松银根不仅为刺激经济复苏,也或多或少有意压低本币汇率,促进出口部门复苏。这可能激化国际产业竞争和贸易争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强化、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背景下,中国外贸环境有恶化之忧。

  中国对策

  欧美日央行印钞机器的轰鸣声说明,在经济复苏基础企稳之前,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扩张政策不会逆转。在此背景下,中国只有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模式,采取多元化投资思路,方能盘活外储资产,从而实现外储保值增值,促进外储服务改革、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中资“走出去”。

  在这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新动作,无疑开了个好头。外汇局近期证实,已成立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机构,负责按商业条件提供美元贷款,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面对输入性通胀预期,应加紧促进资源类中资企业“走出去”,在融资、经营和股权等多层次与境外上游资源类实业实现战略合作,控制关键资源,锁定市场风险,在矿业、农业等部门打破国际产业巨头垄断战略资源的局面。

  针对愈发严峻的外贸环境,中国商务部门、出口行业和企业需更加娴熟掌握和运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各种法律、法规,积极维权。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结构,尽快结束“出口替代内需”的增长模式,提高自主、内生增长能力。

  应当看到,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数十年来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外部环境。近期外部货币宽松潮既是一系列剧变的组成部分,又将激发更深层次的变化。

  面对更加复杂的全球货币环境,中国唯有积极应对,创新旧有经济增长和金融管理模式,方能从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金融博弈中全身而退,取得稳步增长。(傅云威)

【编辑:曹慧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