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3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446亿美元 热钱是否再度涌入?

2013年04月18日 21: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家外汇管理局1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3月我国银行代客结汇1522亿美元,售汇1076亿美元,结售汇顺差446亿美元。这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银行代客结售汇连续第7个月出现顺差。

  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代客累计结售汇顺差已达1693亿美元,而去年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顺差额仅为1106亿美元。

  分析指出,今年以来我国银行结售汇出现较大规模顺差,意味着我国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出现反弹,将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形成挑战。

  银行代客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及其自身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结售汇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去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贬值预期明显,机构和企业纷纷增持外汇。去年9月份以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再度出现,近期更是得到强化,企业和机构纷纷抛售此前囤积的外汇,造成今年以来较大规模的结售汇顺差。

  另一方面,他认为,不排除有跨境资金通过虚假贸易等方式进入我国境内套利。

  数据显示,首季广东进出口总值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近四成,其中广东对香港贸易增幅逾九成,对台湾贸易增幅超过1倍,引发存在热钱入境套利怀疑。有消息称,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近期已要求严格审核保税区货物贸易单据,防止热钱通过货物空转跨境套利。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蔡宏波博士说,在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带动企业和居民较强的结汇意愿。结合外汇占款等数据分析,可以确定有一定规模的国际资本涌入我国。

  今年3月份以来,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特别是进入4月份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7次创出新高,即期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连续走高,已突破6.18关口。

  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以及国内外存在正利差这两方面因素,对企业收付汇和结售汇行为产生影响。

  但他认为,我国资本项目高度管制,一些具有热钱性质的国际资本主要通过贸易、经常转移等经常项目进入或者流出中国。这种资金具有一定套利性,但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热钱”。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长1300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幅。而同期我国外贸顺差为430.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9.05亿美元,不足以支撑这一增幅。

  外汇占款数据更能反映我国面临的外汇资金净流入状态。前两月我国新增外汇占款近万亿元,月均增量接近去年全年增量,增速之快十分罕见。

  “外汇占款的增加将导致货币被动投放,这是天量货币形成的主要原因。”丁志杰说,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速放缓,货币发行开始回归正常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热钱涌入,货币发行又将回到过去的轨道。

  赵庆明认为,通过贸易等途径进入的“热钱”往往只滞留在账上,受汇率走势影响明显,因此具有高流动性,并不会大量进入资产市场,推高资产价格。

  对于后期趋势,他预计,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及境内外正利差双重因素仍将存在,今年外汇净流入压力会比去年大。

  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入,引发各界担忧。蔡宏波提醒,人民币汇率当前已达到高点,加之近日公布的一季度经济增长低于预期,短期内人民币继续上行空间有限。应防止人民币汇率预期转向,国际资本货币集中撤出,这将对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他同时指出,国际资本加速流入,加大了我国缩紧货币政策进行对冲的压力,但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依然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

  丁志杰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在市场存在升值压力下,近期不断提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有利于释放升值压力,并将为后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奠定基础。

  赵庆明指出,外汇局要加大对异常资金的监测和检查力度。并通过外汇占款的对冲,维持流动性的相对稳定。

  外汇局日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指出,我国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反弹和双向变动的内外部因素依然存在,有效管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体制机制,构筑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有效防线。(记者 安蓓、王培伟)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