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币升值 热了境外游冷了外币理财

2013年06月17日 11: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今年4月以来,在约45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至少19度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在人民币升值是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理财专家支招,如果中短期内有出国旅游、留学或投资移民的需求,可以选择外币储蓄存款或短期固定收益类外汇理财产品。对于中长期没有外币使用需求的人来说,选择高点兑换手中的美元则是比较好的方式。

  升值凶猛规划要赶早

  年初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1.7%,而2012年的全年升幅也仅为1.03%。同时,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的汇率中间价今年累计增幅分别为2.6%和19%。对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有专家认为,此轮升值已近尾声。

  对于“海淘族”而言,人民币升值无疑意味着更多的血拼机会。

  上海的张女士是典型的“海淘族”,汇率的起伏,是她“血拼”的风向标。今年初还是1美元对6.28元人民币左右。在海外购物,如果按照6月6日6.17的汇率算,意味着比先前捡了便宜。如果购买一只价值2000美元的手袋,5个月前要花12560元人民币,在6月6日只要花12340元人民币,相差两百多块钱。

  “看起来好像不算多,但如果消费额高、购买量大,还是很划算的。”张女士称。前不久,张女士就趁着端午节假期专门去国外转了一圈,帮朋友代购了10多万元的化妆品、包包等奢侈品。

  专门到欧洲代购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汇率变化,近期如Chanel、Cartier等奢侈品的代购生意十分红火。

  除了代购,人民币升值也给海外旅游带来利好。

  某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受人民币升值、签证条件简化等影响,从今年春节开始,出境游持续看涨。随着暑假档的到来,人民币升值肯定还会刺激更多家长带孩子去海外旅游和“血拼”。

  几家欢乐几家愁

  受人民币短期升值压力的加剧,今年我国出口情况相对严峻。商务部近期的抽样调查显示,77.5%的外贸企业1-4月利润明显下滑,有73.4%的企业预计今年全年出口利润同比只能持平或者下降。有四川外贸企业表示,“升破6就要关门停业了。”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让银行的远期结汇业务大受欢迎。为了规避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风险,外贸企业都会用“远期结汇”这一工具来对冲。今年2月份,浙江的企业主老罗就锁定了三年期超远期结汇汇率6.49。也就是说,三年后,老罗将以6.49的价格卖出美元换回人民币。他一下子做了2亿多美元。

  而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目前不到6.2的情况下,老罗一年前锁定的汇率是6.3多。就是说老罗现在仍是以6.3的价格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这当中的套利就是几千万美元。

  理财币种减少购汇须观望

  “人民币又升值了,我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手中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啊?”家庭资产中一直配置美元的杨先生,最近有点儿坐不住了。

  但理财专家并不建议持有外币的市民盲目换汇。该专家指出,对于持有外币的市民来说,人民币升值肯定会带来影响。但盲目结汇也不足取。如果中短期内有出国旅游、留学或投资移民需求,可以选择外币储蓄存款或短期固定收益类外汇理财产品的方式,来达到外币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而中长期没有外币使用需求的市民,可以选择高点兑换手中的美元。因为美联储的QE3政策奠定了美元中长期的疲软走势,人民币资产目前看来仍是最合适的投资品种。和美元相比,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在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一年理财收益也能达到4%以上,远远高过美元收益。

  中行的理财经理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中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品种明显减少。目前只有美元和澳元两种币种,而之前还包括欧元、英镑等。

  上述情况非常普遍,多数银行都是如此。与两三年前的全民炒汇的境况相比,现在从事外币理财的人数大减。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从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的一年期间,澳元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由5.15%下滑到了3.17%,降幅高达38.4%。港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则从2.69%下滑至1.55%,降幅达42.3%。欧元、日元和英镑等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降幅也均超过100个基点,英镑更是达到了202个基点。

  在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齐降的同时,币种也大幅缩减。一向坚挺的澳元理财产品也大幅减少,而欧元、日元理财产品几乎绝迹。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指出,从经济形势看,人民币对美元总体仍将保持小幅升值趋势,他建议市民延后购买外汇或许更划算。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