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汇储备增速开始放缓 创新外汇储备运用呼声渐高

2013年07月15日 09:2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总量在激增,增速在放缓,结构在优化,运用在创新,这可能是我国外汇储备特征的最新写照。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从纵向比较来看,外汇储备再度创出历史新高;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外汇储备仍然领跑全球,稳居世界第一。此外,今年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约600亿美元,与一季度1300亿美元的增幅相比,出现了明显放缓的态势。外汇储备已经走上了一条“减速之路”。

  我国超重量级的外储不仅吸引着世界眼球,也挑战着监管层运筹帷幄的智慧。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提出2013年国际收支工作重点时强调,要管好用好外汇储备,进一步完善“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

  回顾10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犹如坐上了高速列车,一路飙升:从2006年2月开始至今,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特别是2007年至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4000多亿美元,并曾于2007年达到年度增加4600多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伴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增长和不断扩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许多经济学家将外汇储备比喻为“烫手的山芋”,因为巨额的外汇储备给人民币造成了升值压力,也使得国内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窄小;同时,我国外汇储备数量规模过于庞大,但币种结构和储备形式单一,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在经济效益和安全性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虽然外汇储备总量庞大,但却呈现速度加快递减态势。记者翻看历史数据发现,从2001年起外汇储备余额在一路飙升,但从2010年起外汇储备增加额在递减,特别是自2011年开始,外汇储备增加额递减速度加快。2012年更是仅增加1304亿美元,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探析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首先从外汇储备来源入手。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中货币支付结算的结果。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顺差(即商品和服务贸易进出口盈余)、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即资本流入流出盈余)。

  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造成外汇储备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币汇率影响,人民币汇率逐步趋近市场认可的合理均衡水平;二是外围环境恶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外汇占款减少,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幅度;三是今年5月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和异常结售汇,对异常资金的流入也产生了明显的震慑作用。

  外汇储备增长势头放缓对于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外汇储备增长放缓,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平衡。”外汇局此前在有关报告中如是表示。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预计,未来我国贸易顺差仍会呈现趋势性收窄,资本流动可能呈现不稳定的局面,流出流进交织。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结束,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进入缓慢增长、季度增减交替的阶段。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判断,未来外汇储备总量下降的可能性要高于上升的可能性,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结束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将进入增速放缓、总量波动的阶段。

  另有外汇专家表示,单纯讨论中国外汇储备绝对值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没有意义,要更加关注外汇储备管理方式的变化,要进一步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展多元化投资,确保外汇储备资产总体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这是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

  在运用创新的同时,把握安全底线尤为重要,正如国家外汇局在部署2013年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工作时所强调,继续把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货币资产摆布,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进一步严格风险管理,健全危机应对方案,加强对整体投资的风险判断和各类投资产品的风险预警,增强风险管理手段。积极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万荃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