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渠道让境外人民币“动”起来

2013年07月15日 09:59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文件指出,要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境外使用的需求正在增加,解决流动性的问题越发迫切。这需要拓宽人民币流出渠道,丰富人民币境外投资产品;在简化相关手续的同时,还需将一些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纳入规范化的业务流程。

  央行在加大力度推进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度,人民币国际化将迈出重要一步。

  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等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吹风会上,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也表示,随着人民币在境外受欢迎程度的提高,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需要增强。这一举措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什么?该如何增强境外人民币流动性?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此举可以活跃人民币,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和谐战略研究联盟理事长景学成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第一步需要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二步需要增加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境内外自由流动。增强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谢多在该次吹风会上援引数据表示,今年1~5月,全国经常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达到1.7万亿元。此外,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达1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

  “要让人民币流动起来,增强其保值增值功能,成为国际范围内值得持有和使用的货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闫小娜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迅速增长,以及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境外使用的需求,解决流动性的问题越来越迫切。

  谢多指出,要加快这一步伐,目前,跨境个人的人民币业务已在义乌试点,下一步考虑向全国推广。此前有媒体透露,经央行官员证实,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办法正在研究中,计划年内推出,并且央行已经确定了“贸易—直接投资—金融投资”的政策框架。

  义乌的试点也取得进展。有消息称,义乌的金融改革方案已出定稿,方案内容包括放宽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政策限制,落实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等政策,引导更多企业使用人民币作为进出口和转口贸易的支付手段,推动人民币成为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结算、投资货币。

  多渠道让人民币“动”起来

  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实现境内外的自由流动,这已是大势所趋,但该如何增强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呢?增强流动性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风险?

  “人民币‘走出去’需要开拓更多渠道,好比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滔滔江河。”景学成曾在中国人民银行从事金融研究十几年。说到如何增强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他建议渠道多元化,不仅要让国有企业“走出去”,还要让民营资本“走出去”,并且推动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景学成建议加强国际间的金融创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货币双边互换协议应“动”起来,比如通过协议,允许对方商业银行将人民币转贷给其他国家,这样既可以满足一些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同时可以促进人民币的境外流动。

  此外,闫小娜表示,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境外投资产品,鼓励人民币“走出去”投资,同时鼓励人民币回流到境内投资;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快建立人民币境外投资境外收益基准,以此作为市场投资的依据。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人民币“走出去”和“走进来”的自由循环,让人民币“活”起来。

  谢多指出,让人民币“动”起来有三大当务之急:一是拓宽人民币流出渠道,满足境外机构的主体对人民币资金的需求;二是进一步简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手续和审核的流程,便利银行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三是研究推动开展跨境个人人民币业务,比如将个体工商户工资薪酬、旅游、留学等经常项目下的个人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纳入到规范化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与此同时,分析人士也指出,在对人民币流入和流出打开便利之门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防范“热钱”等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作者:吴力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