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警惕信贷结构失衡下的“挤出效应”

2013年07月22日 10:1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如果仅从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以及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就认定当前实体经济信贷环境非常宽松,那就错了。

  尽管官方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1%,与5月份相比,微降0.7个百分点,多数经济人士也据此给出了“当前经济运行降中趋稳”的评价,但这一数据仅表明,在指数中占据更大权重的大型国有企业,因得到了更多信贷支持而发展得更好。相反,在编制过程中给予了中小民营企业更大权重的汇丰PMI,6月份的终值却降至令人心惊的48.2,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处于融资困境中的中小企业的生存艰难。

  由PMI数据折射出来的信贷资金在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之间配置的不均衡,只是信贷结构失衡的一个方面。更大的失衡则体现在实体经济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之间。

  出于管理通胀预期与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需要,当前监管当局对银行信贷投向和规模实施管控。如果把全年信贷目标所对应的信贷规模比作一碗水,那么,有人多喝了,则必定有人少喝,甚至有人没得喝。

  今年以来,谁多“喝”了全年信贷规模中本该分配给其他领域的资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首当其冲。

  众所周知,2009年,为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年,实际新增信贷接近10万亿元,几乎两倍于年初制定的5万亿元目标。10万亿元的新增信贷投放,激发了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热情,而大铺摊子的结果,就是一个个“铁公基”项目的相继开工。然而,风云突变。2009年超乎寻常的信贷增长所导致的通胀和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警惕。为防止信贷投放失控以及可能带来的恶果,央行和银监会不得不重申信贷目标的重要性,并要求银行将信贷增长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限制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投放贷款。

  突变的信贷政策,让地方政府猝不及防。由于很多“铁公基”项目投资长,见效慢,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虽然今年以来,除一些特殊融资平台,例如国家级园区、土地储备开发中心等的融资平台,已经没有发放新增贷款,但既有项目中的部分银行贷款在2013年到期后,借新还旧还是占用了全年信贷规模中不少份额。审计署日前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底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占比78.07%,为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另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9.3万亿元,截至2012年末,共有3.49万亿元贷款将在未来三年内到期,占全部平台贷款余额的37.5%。这意味着,未来融资平台借新还旧的游戏仍将继续,对信贷资源的过度占用格局也将难以逆转。

  不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同样推升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投资的强劲需求。中国指数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6月,100个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自2012年6月起连续第13个月环比上涨。伴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中长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需求不断上升。截至6月末,今年上半年住户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增加1.23万亿元,不仅高于同期8458亿元的住户短期贷款增加额,也与上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1.36万亿元的增加额基本接近。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至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人民币3.68万亿元,同比增长20.3%;数据还显示,1至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7225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比1至5月提高0.1个百分点。

  有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但若剔除期限较短、实际意义不强的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则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实际同比多增1.83万亿元。而在1.83万亿元中,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竟然占用了1.3万亿元左右的新增规模。这意味着一季度社会融资多增部分,七成多流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二季度这一现象仍未改观。

  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不仅“吞吃”掉了今年全年信贷规模中的不少份额,还占用了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大量资源。2009年这轮大规模信贷投放后,由于随之而来的信贷规模和投向限制,使得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量融资需求,难以从银行体系获得,绕道银行体系之外成了共同选择。而银行受制于额度管理,富余资金也有运作的强烈冲动。于是,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投资的强劲信贷需求,与银行富余资金运用的需要,二者一拍即合,催生了非银行信贷融资即“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社会融资规模由此屡创新高。

  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对信贷融资与非信贷融资资金的过度占用,对小微企业融资形成了强烈的挤出效应;而大型国有企业对信贷资源的过度占用,也对小微企业融资形成了二次挤出效应。由于双重挤压,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出现了空前困难。

  当前,虽然相比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系的利率,我国资金成本要略高一些。但在信贷额度严格管控下,相比于国内利率很高的非信贷融资,银行信贷资金依然是成本较低的稀缺资源。由于实体经济总体低迷,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需要,总体收缩小微企业贷款,然后借助城镇化大旗,将信贷资源过度配置到了地方政府的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与城镇化如影随形的房地产投资项目。在实际信贷环境并不像社会融资总额数据和M2数据表现的那么宽松的背景下,当前,有关方面应当一方面继续保持货币环境的紧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举措,盘活存量,让信贷融资和非信贷融资更多向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倾斜。徐绍峰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