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统“基准”褪色 利率体系分化在即

2013年07月22日 11:0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19日晚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早已硝烟四起、陈仓暗度,利率管制被变相突破,即债券市场的迅速扩容已变相实现了部分贷款利率的自由化,协定存款范围的扩大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旺销,则使存款利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化。

  未来央行将如何引导社会融资成本?

  早在去年一行三会的“金融十二五规划”中,央行已提及,“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

  债券发行利率或下行/

  近年来,由于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债券融资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债券发行利率一般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优质企业融资一般首选企业债券。

  然而,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仍是商业银行,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实际上是变相突破贷款利率下限管制,降低融资成本。以银行间市场信用等级AAA级中短期票据为例,同期限中短期票据平均到期收益率均较低,仅相当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70%。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政实施之后,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会分化。对高信用等级债券应当是利多,筹资成本更低,过去发行利率几乎就是同期限贷款利率的0.7倍,现在下限放开后很可能发行利率更低;对中低信用等级的影响则为中性,过去本来就是上浮的,这一点不会因为下限的取消而改变。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超AAA和AAA企业中票的到期利率显著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的0.7倍。虽然到期收益率并非发行利率,但这暗示当时的发行利率很可能已略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的0.7倍。

  “应取消企业发债规模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规模40%的限制。由于目前企业发债规模(不含短融、超短融和私募债)以不超过净资产40%为上限,因而,对于一个既能够发债又能够贷款的企业来说,发债就成为了其突破贷款利率下限的手段。”鲁政委称。

  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向记者称,“债券发行价格较低,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将推高债券价格。”

  “基准利率”变局/

  近几个月,信托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在6月信托资金运用方式中,贷款已居首位。

  “贷款利率放开,市场竞争将加强,虽然信托贷款利率接近市场化利率,但企业的各类融资渠道利率将相近,竞争将更激烈。”格上理财分析师王燕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央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仍将存在。但其对实际利率的影响程度无疑将会越来越弱。“金融十二五规划”规定,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健全中长期市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有效基准。

  “根据我国的情况,选择隔夜或七天利率(短端)、三个月的Shibor(中长端)都具有可能性,但这需要央行尽快公开明确,并立即着手增强隔夜或七天利率的平稳性,强化Shibor3M的可信度。”鲁政委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信贷需求大于供给,故融资难已成社会共识。

  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的融资和筹资风险日益增加,促使其寻求新的方法来转化和重新分摊利率风险。

  “在风险管理需求的推动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会迅速发展,为提高商业银行的交易业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率衍生业务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品种最多而且交易活跃。不仅如此,利率的市场化使股票价格波动频繁,也促进了股票相关衍生工具的发展。”中国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以美国为例,1980年实现利率市场化以来,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1982年,美国推出了三种利率期货——3个月欧洲美元、3个月英镑和20年期的英国政府金边债券,美国堪萨斯城期交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的股指期货合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期货合约。198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推出蒲式耳100指数期权,随后推出纽约证交所综合指数期权、价值线指数期权。1984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推出 “金融时报证券交易所100种股票指数”期货。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