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互联网金融百舸争流 跑马圈地须防马失前蹄

2013年07月31日 11:3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申请“全额宝”域名及商标引起关注。尽管“全额宝”是个什么宝还不明朗,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巨人网络试水互联网金融的前奏。自从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众多网络巨头深受鼓舞,先后扎进互联网金融这片蓝海,呈现一片百舸争流的局面。

  众人效仿余额宝同类产品上线忙

  自支付宝6月份推出“余额宝”后,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最乐观的预期。尽管天弘基金方面表示不方便透露准确数据,但是市场普遍认为“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已超百亿元。余额宝每日平均申购金额超过3亿元,远高于此前业内预测的五六千万元。同时,百万级的用户数也使得增利宝成为国内最大货币基金。

  余额宝的成功给基金行业以信心,类似产品纷纷上线。如众禄基金推出“现金宝”,天天基金网也在7月1日推出“活期宝”。官网显示,27日活期宝累计充值就已超过20亿元。与之前的基金网上销售不同,这些产品都是借道成熟的网络渠道销售,从而快速打开局面。

  而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余额宝也使他们加快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步伐。

  “BAT”组合的另外两家,腾讯计划将财付通与微信打通,从而在微信上引入支付功能,多达4亿的微信用户数为此提供巨大想象空间。百度在7月初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考虑到百度地图已整合大量的实体信息,拿到支付牌照后,百度便可以实现封闭式的在线消费。新浪也准备推出“微银行”,为超5亿的新浪微博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而拥有超225万付费用户的巨人网络,也在此时准备打造“全额宝”,可能是在网游行业推出类“余额宝”业务。文化部发布的《2012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网游玩家人数超过1亿,网游市场收入超过600亿元。

  金融可助互联网企业扭亏为盈

  观察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其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互联网公司提供用户,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服务。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要用人气换人民币。之前互联网业态是,只要有用户,哪怕盈利模式还不清晰,资本市场也会提供足够支持。尽管京东商城连年亏损,只因人气超高,所以仍备受资本青睐。同样,在新浪微博良好的用户体验背后,是赔钱赚人气。2012年新浪微博亏损接近6亿元,按其5亿用户数计算,平均每吸收一名用户,新浪微博就要亏1.2元。

  正在此时,阿里巴巴找出了一条明路,金融或许是互联网企业扭亏为盈的“点金石”。对于亏损和增速同样惊人的京东商城,他们已将金融作为未来三大方向之一。新浪微博引入微银行,加上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或许也能助其早日摆脱亏损。

  对金融企业来说,接触互联网同样有利可图。放眼望去,无论余额宝、活期宝还是现金宝,其本质都是披着互联网外衣的基金。天弘基金就曾公开表示,“我们成本比线下银行尾随的成本低很多”。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互联网企业为基金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新渠道。

  比起和银行合作,在开辟“第二战场”后,基金公司的日子肯定要舒服一些,但是话语权估计不会太高。有业内人士认为,余额宝之所以选择规模偏小的天弘基金合作,就是为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因为互联网企业和银行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牢牢地掌握住了用户。

  跑马圈地须防马失前蹄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以购买门槛来说,此前基金门槛普遍在1000元以上。但是现在门槛降低到了1元,直接触底。原本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闲散资金,现在迅速向互联网金融聚拢。

  与此同时,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总体持支持态度。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监管部门一直以来积极支持市场创新发展,为市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宽松环境”,“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利用互联网为投资者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这也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此,互联网金融领域才进入“跑马圈地”阶段。

  跑马圈地不是问题,但一旦马失前蹄就危险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但是金融内在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仍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资金亏损等风险不能忽视。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保护局局长焦瑾璞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表示,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的金融理念,对此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缺位。同时因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跨行业、跨市场特征,各个部门必须建立良好的金融协调保护机制。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