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二季度政策:稳中求进 稳中有为 稳中提质

2013年08月06日 10:1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央行在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这清晰揭示了下一步货币政策调控的重心——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金融结构自身要理顺才能有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其次,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才能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二者互相促进,良性互动。

  业内专家指出,二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基调基本上与中央一致,报告再次提出“坚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传递出了更强的稳定信息。加入“宏观稳住、微观放活”,有稳住底线,刺激市场活力的意味。更为重要的是,四大政策目标中重新加入了“调结构”,与近期中央政策的表述也是一致的。

  记者发现,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仅强调要“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稳中求进”,本期则表述为“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并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这无疑奠定了未来以调结构促稳增长,稳增长、调结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基调。

  中央政治局上月底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会议同时强调,下半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本次会议的政策表述中为未来更多稳增长政策出台留出了空间,除了稳增长仍然位列目标首位之外,对通胀和风险的防范已让位于调结构和促改革。

  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现在出现结构性困难,必须先解决结构性问题,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增长。

  在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方面,国务院近期出台了金融“国十条”。有专家分析,目前经济结构有不合理的问题,但是金融结构、财政收支结构同样也有不合理的问题,尚待完善。此时直接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去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未必会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政府提出财政、金融也要盘活自身的存量。这里的盘活存量,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十条政策的出台看,既要有序推进金融、财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利用好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源,发挥金融、财政的政策引导作用。

  不过,调整经济结构对于资金优化配置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结构决定金融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关键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内生增长动力。近几年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行强调,近年来一些过剩产能、低效率企业还占用着大量的金融资源,导致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下降。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拓展资金运用空间。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互动仍需要加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需要改变以货币政策调整等短期措施刺激经济发展的倾向,信贷方面有保有压,保持灵活并有针对性,重点在于调整信贷结构。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影响了总量政策的效果,再加杠杆难度较大。因此未来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步伐,在扩大家庭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形成新的增长引擎,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与动力。

  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央行表示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调整优化存量信贷结构的同时,更多地将新增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走出去”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万荃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