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如期降息25基点 澳央行货币政策渐行渐宽

2013年08月07日 10:5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澳大利亚央行6日宣布,降息25基点至2.5%的历史低位,符合市场此前普遍预期。这是该央行自2011年11月进入“降息周期”以来的第八次降息。

  分析人士指出,不同于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复苏态势,并为收紧货币政策奠定基础;也不同于日本一次性推出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目前达到较好的效果;此前多次降息举措仍未使澳大利亚经济完全摆脱疲软状态,该国央行可能还将于本周下调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因此澳大利亚可能会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澳元继续走软的概率较大。目前分析人士普遍预计,澳央行在今年11月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很大。

  通胀水平为降息提供空间

  澳大利亚央行在6日的例行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将基准利率降低25基点至2.5%,从8月7日开始实施。市场人士指出,该国目前的通胀水平可控,经济增速仍低于趋势水平,失业率上涨等原因支撑了该央行此次的降息决定。

  澳央行表示,货币政策委员会此前曾多次声明,目前的通胀水平为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本次会议上,综合考虑近期的整体经济环境以及数据表现后,澳央行认为降息举措是适当的。澳央行还将继续保持对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密切评估,并且会视具体情况而调整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通胀水平也能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近期的数据再一次证实目前国内通胀水平是与中期目标一致的,预计即使目前澳元汇率贬值的势头持续,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内也仍会保持这种情况。

  澳央行认为,对澳大利亚而言,当前经济增速仍小幅低于去年以来的趋势水平,这种趋势在近期或仍将持续,因为整体经济仍需去“适应”矿业领域的低迷。失业率也在缓慢上升,劳动成本的增速则有所减缓。过去18个月内的货币宽松政策支撑了对利率敏感的支出水平和资产价格。澳元自4月初以来已经贬值约15%,尽管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澳元汇率有可能进一步贬值,这将帮助国内经济增长更加平衡。

  澳央行还在声明中指出,从全球来看,整体的金融和财政环境适应性非常强,近期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有所上升,对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尤其明显。此外,各界围绕美联储将何时削减购债规模产生了一些争论,美债收益率也有所上涨。近期的各项信息都反映出全球经济增速总体略低于趋势水平,但该央行目前预期,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有所回升。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下降,但从历史水平来看,仍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很多国家的通胀水平在最近几个月都出现了缓和迹象。

  继续降息几率较大

  分析人士指出,鉴于目前澳大利亚国内多项经济指标依然疲弱,所倚重的矿产业也不乐观,该国只能寄希望于非矿业能有较好的表现,从整体上仍能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速。而提振非矿业相对较快的方法就是通过货币刺激,业内目前普遍预计,澳央行年内还将至少降息一次,在11月出台该项政策的概率较大。

  摩根大通分析师汤姆·肯尼迪在澳央行降息后表示:“市场对此次降息决议早有预测,梳理后发现过去一个月间市场预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澳央行行长史蒂文斯上周‘暗示宽松’讲话后更没什么变化。”摩根大通对于澳大利亚利率的长期观点仍未改变,预计澳央行将于11月再度下调利率25基点至2.25%,然后利率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维持在这一低水平。

  麦格理集团的报告指出,澳大利亚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特别是议息当日公布的6月贸易数据不及预期和前值,进出口额大幅放缓,更增加了其降息决心。麦格理集团也预计,澳央行将在今年年底前将利率降至2%。

  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8月6日表示,澳央行降息25基点至2.50%完全在预料之中,该行统计的预测降息的概率达到100%。西太平洋银行预计,央行在8月9日公布的季度报告声明中,可能会下调该国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维持坚定的鸽派立场,可能会重申类似“必要时将进一步放宽政策”的言论。但该行预计澳央行9月继续降息的可能性很低,概率仅为22%,因为其通常不会连续采取行动,因此11月是更可能再次降息的时间。短期内澳元可能由于市场提前消化此消息,引发轧空行情而小幅走高,但降息最终会导致澳元持续疲软。

  澳洲国民银行则表示,此次澳央行降息在史蒂文斯“开绿灯”的情况下几乎是铁定的。而下次降息时间可能是在澳大利亚第三季度CPI数据公布后的11月份。此外,预计澳大利亚经济增速将持续低于趋势水平,收入增长将疲软,失业率将继续上升甚至会达到6.25%的高位。

  □本报记者 张枕河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