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信用卡减免服务费 竞争加剧旨在留住客户

2013年08月08日 08:2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消费时没留意,把信用卡“刷爆”了,银行将不再收取超限费;刷卡后手机接到的告知短信,也不再收取短信通知费。昨日记者获悉,中国银行已宣布暂免收取超限费、自助终端存款手续费等11项信用卡费用。中行并不是第一家减免信用卡收费的银行。从今年年初开始的信用卡费率“减免战”始自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和国有大行。费率减免的背后,是行业竞争的加剧。

  减免:

  超额刷千元免50元超限费

  中国银行官网发布的公告显示,自今年7月起,暂免收取11项信用卡费用。这些费用包括ATM交易查询费、短信通知费、超限费,补发卡、重置卡、提前换卡手续费,IC信用卡工本费等,免费截止日期均为2014年6月30日。

  这些费用看似细碎,但未减免前,每一项对于消费者而言都意味着一种负担。以超限费为例,是指持卡人在一个账单周期内,累计使用的信用额度在账单日当天超过该卡实际核准的信用额度时,账户内所有的应付款项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持卡人须对超额部分按一定比例缴纳超限费。

  信用卡的特点就是先消费再还款,在消费之后到还款日的这段时间内,这笔消费款项是免息的。但是依据央行的规定,各银行可以将信用卡刷卡消费的最高额度控制在原额度的110%。

  比如说,消费者有信用额度为1万元的信用卡,那么有可能信用卡最多可以直接刷卡消费11000元,对于超出信用额度的1000元,银行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超限费。

  这笔超限费大概是多少?根据银率网给出的计算公式可知,超额刷卡1000元,超限费在50元左右,约占超额消费的5%。

  目前,除了中行之外,工行、建行、交行等也都免除了这项收费。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就算是不小心超额消费了10%,也能享受一定的免息期。

  调整:

  信用卡年费下降四分之三

  一度饱受消费者争议的超限费被免除,只是信用卡服务费“减免战”的冰山一角。

  中行此次推出的免费项目还包括长城环球通系列产品的柜台转账转入、柜台存款服务费及自助终端存款手续费。举例来说,以往长城环球通系列持卡客户在本行异地柜台、自助终端存款要收最低5元或1元、最高50元手续费,7月1日之后就可以免费存款,方便出差的客户归还信用卡欠费。

  除中行之外,其他多家银行也在近期对其信用卡收费项目进行了调整。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信用卡费用的“大头”——年费的下调。

  中信银行从今年6月30日起,白金信用卡年费标准由每年2000元下调为每年480元;浦发银行从7月1日起,标准卡普卡由每年刷卡消费满2000元可免次年年费,调整为每年消费6次免次年年费。

  其他银行也陆续推出了信用卡费用减免政策。例如,平安银行自今年6月起,取消信用卡境外取现手续费。建行7月31日前,龙卡信用卡账单分期5万元(含)以下、5万元至8万元、8万元(含)以上分别享手续费9折、8.5折、8折优惠。东亚银行此前则取消了信用卡溢缴款领回手续费及国外交易汇兑手续费。

  解析:

  竞争加剧旨在留住客户

  今年2月,刷卡手续费正式下降后,部分银行调整了信用卡积分政策,如调高积分兑换比例,来应对可能产生的收入上的损失。

  举例来说,某银行将兑换一杯星巴克咖啡的积分量,从原来的600积分调整到799积分。而消费者刷卡20元才能够累积1个积分。这样的调整,对于消费者来说,等于要比以前多刷卡消费近4000元,才能换到一杯咖啡。积分贬值如此之大,自然引得消费者纷纷“吐槽”。

  在积分贬值之后却又调降信用卡收费,让利消费者,银行态度180度的转向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形势使然。

  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客服人员表示,暂免收取这些费用是为了鼓励持卡人更多地使用中行的信用卡消费。

  “之前很多客户对一些收费项目表示不满,我们也考虑这些因素,所以决定免除这些费用。”浦发银行工作人员的解释更为直接:“现在各家银行在信用卡这块竞争挺厉害的,推出这些优惠才能留住我们的客户。”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不断增加,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仅2012年全国信用卡新增发行量就达4600万张,而外资银行的进入,更加剧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以前各家银行只注重发卡量,但现在开始转向发卡质量。通过信用卡收费的减免,可以吸引持卡人更多地刷卡消费,为银行带来多重业务收入,这比单纯收取手续费能获取更多的收益。记者 杨汛 实习生 莫江江

【编辑:蒋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