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会融资规模逐月下降 银行正在去杠杆化

2013年09月02日 10:1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社会融资规模正呈现逐月下降态势。

  央行今年以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从3月到7月,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2.54万亿元、1.75万亿元、1.19万亿元、1.04万亿元和8088亿元。其中,7月社会融资规模更是创下自去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

  社会融资规模何以在年初“井喷”后,连续5个月逐月减少?

  社会融资规模近几个月来的下降,除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正在被大量资本外流所取代,以至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并因此影响了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乘数效应外,更与监管层收紧影子银行、整顿债市的政策密不可分。

  自3月25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拳治理理财产品以及监管层加大债市整顿以来,社会融资规模中不仅银行信贷增速放缓,对社会融资规模贡献较大的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等,也同样下降明显。数据显示,7月份,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783亿元,同比少增200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61亿元,同比少2025亿元。受此影响,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中,若除去信贷融资,非信贷融资规模已降至1089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仅为13.46%。

  社会融资规模下降,对利用土地或房产作抵押进行高杠杆融资的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而言,不是个好消息。

  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都是高杠杆负债的主体。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根据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推算出目前地方政府的直接和担保债务可能已上升至12.1万亿元。更多专家学者则认为,这一规模应当在15万亿元至18万亿元之间。同样,近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均在75%左右,而2012年年报也显示,上市房企中逾七成资产负债率在上升。

  靠高杠杆负债发展,就需要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放大,以便其即便在银行那里难以获得贷款,也可以通过非银行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以维持资金链不断。事实上,非银行融资已经成为这类高杠杆负债主体的重要融资方式。审计署不久前公布的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表明,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加强和银行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信贷投放的收紧,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BT(建设—移交)、垫资施工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举债融资的现象较为突出。而由于银行贷款的管控较为严格,信托则在一段时期内扮演了支持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重要角色。事实上,信托公司非常热衷于通过放贷给高风险客户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来确保高回报率。比如,一些较小的房地产开发商,其资产负债表显示至少50%的债务是从信托公司融资,而且这些资金几乎都用于项目初始阶段。

  如今,好日子似乎到头了。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和债市监管力度的加大,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对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的融资支持,银行领域正在经历去杠杆化。而这一去杠杆化的过程,不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投放和货币乘数的减少,也会使非银行融资规模相应萎缩。事实上,社会融资规模的逐月递减,不仅反映了流入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的资金减少,也表明靠高杠杆负债维系的行业,正面临着资金成本上升的严峻考验。这一点从近一段时间内的公开市场操作中,14天期逆回购品种一直保持中标利率4.10%的水平,尚未回到银行间市场资金异常波动前的宽松状态上不难看出。

  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难以获得更多融资支持,最直接的影响是,它们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维系既有项目的资金链正常运转,而新项目的推进将成无米之炊。而这两个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如果没有了新增投资,则会在未来几个月内对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将会受到影响。

  鉴于目前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宽裕,结构性资金紧张的状况并不会推动货币当局继续增加货币供应;而目前“货币冷”和“经济暖”的格局已经取代了此前的“宽货币”和“弱经济”格局,表明当前并无必要继续增加货币供应。因此,当前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的更大考验,将来自因银行去杠杆、货币政策结构性收紧或将引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风险以及房地产泡沫破裂对房地产贷款的影响。这两个风险如何释放,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速,也会影响银行的信贷安全,甚至诱发局部金融风险。因此,有关方面需要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对策。徐绍峰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