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屡遭缩水

2013年09月10日 14:51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靠着超过普通理财产品一倍、甚至数倍的最高预期收益率,结构性理财产品已然成为各家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吸引普通百姓购买的法宝。然而,频频出现的到期收益率未达标的状况也让此类产品备受质疑。在上周公布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又有两款结构性产品未到最高预期收益率。

  银率网分析师表示,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望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主要竞争产品。要想让结构性理财产品不再成为投资者的主要投诉对象,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良性发展,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价体系应重新考量。银行也必须加强销售环节的控制,不能出于业绩压力就不顾投资者风险,推介不适合投资者的产品。

  预期收益率虽美

  实际收益率尴尬

  银行以及普通投资者对于结构性产品无疑是“爱恨交织”。

  一方面,银行可能通过结构型理财产品超高的预期收益率赚足眼球,另一方面,每周都有数款结构性产品无法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情况,让发行这一产品的银行处境尴尬。而购买此产品的百姓,在追求高收益率的同时,往往收获的却是根本未能达标的现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最近数周时间,虽然已公布到期收益率的产品,虽然绝大多数都能顺利达标,但总有数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在上周241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除了2款结构性产品到期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外,其余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均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

  近些年来,由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后亏损,投资者维权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其收益结构设计复杂,产品实际收益波动幅度较大,也成为投资者投诉的重点。大多分投资者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与银行给出的风险评价等级并不匹配。

  相关人士表示,有些结构性产品表面上看并未违反“风险匹配”原则,但这些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是银行自己评定的,适合销售的客户范围也是银行自己定义的。对于一个收益结构十分复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就因为其保本或者部分保本就定为是低风险产品,并评定为是低风险、销售给一个毫无经验的投资者确实有不恰当之处。

  多数产品被设为低风险

  保本并不代表高收益

  相关数据显示,银行将大多数结构性产品多为保本型产品,且大多数此类产品均设定为低风险产品。

  (下转B3版)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