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金改:紧迫性凸显 有望再提速

2013年09月12日 16:28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随着有关上海自贸区内相关配套金融改革话题的热议,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日渐驶入快车道。如何看待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下一步我国金融改革将有哪些新看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改革路径,备受市场关注。

  改革紧迫性凸显

  继6月20日银行间市场上演“利率高企、钱流紧张”现象之后,资本市场因光大证券的“乌龙”操作而出现有史以来罕见的大幅波动。分析人士认为,近期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凸显出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金融改革的紧迫性。“从近期的金融市场的波动,联系到影子银行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隐忧,可以说,我国已经到了必须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的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今天我国金融体系很多方面依然停留在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改革亟须加快推进。“要以金融改革来化解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巴曙松撰文指出,从我国历次金融风险的化解经验来看,加快改革是寻求防范和缓释风险的有效途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企业杠杆率偏高等带来的金融体系风险收益错配和期限错配。这些风险的化解必须依赖于更加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和更加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消除资金价格的双轨制,引导资金按照市场规律优化配置。

  金融改革有望再提速

  如果放置到一个中长期时段来观察,今天我国金融改革正进入到一个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

  在过去数十年间,无论是1979年起开始构建基本的现代金融体系,还是1994年以来开始在“建章立制”基础上启动市场化改革,我国金融改革重在为金融市场化建设夯实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日益多元,金融市场日益壮大,但与此同时,仍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存款利率未放开、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等发展障碍,金融改革的硬骨头依然存在,改革亟须完成实质性突破。

  而最近的种种迹象显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已驶入快车道,有望实现突破性进展。

  7月19日央行宣布,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年中我国宣布放宽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关键一步。

  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我国盘活货币存量、加快金融改革有了新举措。

  9月6日,我国时隔18年重启国债期货交易,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加速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

  此外,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业务已由商业银行申请上报监管部门,这意味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也将进一步推进。

  而作为上海自贸区的相关金融制度创新,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一系列金融改革也有望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以上举措都属于改革的深水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金融改革将有实质性突破。”王晋斌判断。

  市场化是下一步金改主脉络

  专家指出,面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市场化仍将是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脉络。此前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规划明确阐释:在5年间,调整金融结构,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改革框架,凸显出金融改革市场化的取向。

  “如果说上一轮金融改革主要致力于改革微观金融机构,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点则应逐步转移到构建制度、完善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上来。”巴曙松认为,下一步应从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改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

  对于今年的改革,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日前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所做报告指出,下一步在金融改革方面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推动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强化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