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宗商品迎突破契机 自贸区将提升"中国价格"地位

2013年09月23日 10:1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物流和贸易板块,被认为是自贸区成立后首先受益的领域。

  随着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海自贸区建立后,不仅会大大提升转口功能和物流功能,从而吸引大量高端制造、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企业在此落户,同时,上海更有望成为泛亚地区的供应链枢纽,建成世界领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这将为大宗商品贸易提供新的机会。

  “中国既是大宗商品的消费大国,也是生产大国,中国有庞大的商品市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促进港口商品贸易快速发展,给予了大宗商品产业环境突破的可能性。”区域宏观专家易贸资讯宏观分析师马泓如是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

  大宗商品金融服务是关键/

  企业战略咨询高级专家、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告诉记者,“上海自贸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宗商品金融服务能否在上海改革成功,替代伦敦、新加坡,成为世界大宗商品领域的核心地位。”

  “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港区,上海港的转口贸易潜力巨大。”马泓指出,相较近邻新加坡,其2012年转口贸易额达到2251亿美元,而在1965年仅为20.25亿美元。之所以能够保持年均增速10%以上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新加坡国门的敞开政策。

  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试点将包含贸易、投资、金融、行政管理四个领域。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自贸区的贸易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传统贸易业务的进一步开放,实现货物自由进口、储存、再出口和区内加工制造。这与目前已有的保税区的优惠措施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可能在放宽海关及关税管制方面会有进一步的举措。二是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拓宽和发展上海在相关领域的地位。

  朱海斌认为,自贸区内有望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设立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开展能源产品、工业原料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允许国外机构设期货交割仓库引争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上海自贸区对大宗商品市场提出具体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允许外国商品交易所建立自己的期货交割仓库。如果上述计划得以实施,这可能将对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引起不小的震动。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大宗商品交易是离岸交易,若上海自贸区出现诸如第一个LME试点交割库,将引发国内期市大佬抽身离开国内交易所转向国外市场,这对于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位从事国内期货的大宗商品人士告诉记者,本来由于交割方便的问题,已有部分厂家已转向国内期货市场,如果国外交易所“横插一脚”在国内建立交割仓库,那国内交易所的优势全无。

  据了解,此前,包括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在内的多家机构,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内地设立交割仓库。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LME在2012年的交易额达14.5万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LME在全球14个国家的36个地区拥有700多家特许仓库,但在中国内地没有自己的仓库。多年来,LME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内地设立交割仓库。

  “设置大宗商品期货交割库,有利于争夺国际定价权。同时,期货交割带来的物流将促进自贸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自贸区有利于外资进入,从而丰富国内期货市场。据此,贸易企业将改变当前只能希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价格下跌时束手无策的局面。”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分析师金韬对记者说。

  有消息称,月底将公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将不太可能会批准在自贸区内进行商品期货交割仓库试点,但不排除地方会进行相关的局部、可控范围内的尝试,为未来真正试点做准备。

  将提升“中国价格”全球地位/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体现了国内对大宗品交易的关注,有助于我国大宗品在国际贸易取得主导地位,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取先机。”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生意社钢铁分社主编何杭生看来,大宗商品行业聚焦于自贸区内,交易市场改革才能更加全面,进而更好地推广至全国。

  如果未来LME仓库落户上海自贸区,以交割库为基础,大宗商品的现货交易、银行质押融资和保险配套服务都会配套发展起来,这将被认为是有利于争夺国际定价权,进一步提升“中国价格”在全球商品定价体系中的地位。

  “若在自贸区中设立LME等交易所的交割库,国内贸易商可就近在自贸区进行交割。期货交割带来的物流将促进自贸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过去国际投行通过控制交割库仓单进出量,操纵期货价格的难度加大,从而促使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进一步提升。”金韬如是指出。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