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理财短信切莫比拼“高收益”

2013年09月23日 16:36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前几天,有银行负责理财的老总曾经对笔者说,现在有一些客户“精明”的很,别的银行送袋子大米、送两桶花生油就能让其的存款“改换门庭”,用户忠诚度实在少的可怜。

  这几天是中秋小长假,加上临近三季度末,各家银行又到了例行的推出理财产品变相揽储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在多家银行都办理了银行卡,并留下了手机作为联系方式。那几天笔者的手机像是夏日里欢快的蝈蝈,短信铃声“吱吱吱吱”地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各家银行短信全部都是“银行推出最新高收益理财产品”。

  细看短信,除了银行名称和理财经理姓名不一样,各家银行的主打牌全部都是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根据产品期限和起点金额的不同,各家产品收益率从4%到6%左右。看过一遍短信,只觉得银行与银行的品牌形象,像韩国选美小姐一样,面目都是那么相似。

  其实,消费者最有学习精神,当银行播种下跳蚤,无论如何也不会收获龙种。银行发出的手机短信是消费者沟通最方便的渠道,当整个短信都围绕“理财收益率”五个字做文章的时候,消费者也就只会对“理财收益率”这五个字最感兴趣。在选择理财产品的这个时候,“哪家收益高买哪家”,银行多年来煞费苦心经营的理财师团队、理财服务品牌等等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于是,消费者的钱在银行间转来转去,寻找收益最高的理财产品,可是各家产品中间的“空窗期”加上转来转去的手续费,让消费者得不偿失。银行不得已推出更昂贵的礼品,维护着脆弱的客户关系,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低端,哪里还去考虑什么客户理财方案的量身打造,客户家庭财产状况的合理配置。

  再回到银行理财短信上来,手机短信到达快、覆盖广,是很好的营销工具,但是坐在短信发送端的银行千万不要依靠比拼“收益率”一招打天下,要多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切实让客户感受到你的专业能力和贴心服务,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客户的心,留住客户的人。

  (财金记者 程立龙)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