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部分银行又喊“季末钱紧” 未来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2013年10月12日 05: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部分银行为何又喊“季末钱紧”(市场观察)

  企业融资需求呈现升势 银行回笼资金应对核查

  罗 兰 钟炜琳

  每到月末季末,银行资金往往都会紧张一阵儿。今年也不例外,进入第三季度末,部分银行存款出现负增长。因为钱紧,有些银行甚至停止了信贷投放。经历过今年6月“钱荒”事件后,市场再度对“钱紧”感到恐慌。专家指出,此次流动性紧张属于正常情况,不必过度敏感。6月“钱荒”事件不会重演。

  【部分指标显示钱有点紧】

  据统计,截至9月22日,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当月人民币存款负增长超过2020亿元,保守估计至少需要超过万亿元的存款回流,才能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

  此外,反映银行资金面变化的shibor(同业拆借利率)全线品种开始上行。从9月2日到9月2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利率从3.0188%上升到3.6144%,1周利率从3.7420%上升到4.4400%,2周利率从4.1500%上升到4.8033%,1个月利率更是从4.6000%上升到了6.1089%。

  为吸引存款,多家商业银行陆续将中长期定存利率上调10%,并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提高。同时,多家银行还暂停了房贷。

  “最近银行资金紧张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个实体经济开始向好,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上升态势,对银行资金需求开始增加;二是6月份银行为了应对‘钱荒’,采取大量吸收短期资金来弥补资金不足,现在短期资金到期,银行不得不还款,使得资金周转偏紧;三是第三季度末,银行面临银监会考核的因素。”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解释说。

  【货币供应市场整体平稳】

  其实,银行钱紧并非想象得那么严重。“事实上这是很普遍的,几乎每个季末都会有。”暨南大学国家商学院副院长孙华妤对本报记者说,一方面我国有一些核查制度。每个银行都有存贷指标,这些用来做风险防范和银行监管的各种指标,都安排在季度末核查。而日常的贷款会安排得比较宽松一些,所以在监管核查的时候,银行都会觉得钱紧一点。每个银行都在收紧资金的时候,市场上的钱就会缩减。这是一个季度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大量提款也使资金出现紧张状态。孙华妤介绍说,对企业的税收也是安排在每个季度末。企业为了支付这些税款需要更多的资金,在自身现金不足的时候会去银行提款,这样一来,需求方所需的钱在增多。“市场上从供给方到需求方都形成一个紧张状态,因此经常会在季末出现钱紧的现象。”孙华妤指出。

  由于6月缺钱事件刚过去几个月,市场紧张情绪还未全消,很多银行已开始采取措施防范再陷窘境。银河证券分析师黄鹏说,6月后,金融机构已经在流动性和资产配置方面进行了充分调整。目前来看,其同业融资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对流动性冲击的抵抗力也有了大幅提升。银行对于短期流动性的资金准备已经明显加大。

  央行此次也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据报道,9月24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880亿元规模的6天期逆回购操作。业内人士预计,此举将使银行安全度过季末。

  从整体上看,目前市场上货币供应量依然平稳。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1-8月份,国内M2同比增速为13.7%,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广义货币增长13%的目标。

  【未来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未来货币政策会因钱紧而有所放松吗?对此,专家有不同观点。

  有分析认为,随着季末资金紧张问题的缓解,预计央行在流动性管理上将继续维持“紧平衡”的力度。考虑到物价调控方面的压力,未来货币政策将依然稳健,大幅收紧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均不大。

  孙华妤则认为,从今年开始,国家公布的货币政策的指向都是稳定偏紧的,这在6月份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态对市场造成了很强的冲击,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意识到中央的政策已经不再是宽松的态势,所以企业在经营方面、银行在借贷方面都逐渐地适应这种“紧”的态势。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对于经济增长,中央的方针是适度地放缓增长率,但是前两个季度经济有明显下降,三季度有一定恢复,很可能以后会有持续反弹的势头。这种经济增长的恢复是需要一定的货币政策来适当地配合的。”孙华妤分析说。

  孙华妤表示:“我觉得,在最后这个季度,货币会比之前稍微宽松一些。”

【编辑:卢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