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2万元存单变1万元 银行岂能如此欺客?

2013年10月12日 20: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日前,湖北储户约定收益22万元保值储蓄存单被缩水至1万元一事,引发社会强烈不满。专家指出,乱收费、全额罚息、捆绑销售、取假自负、存单缩水等霸道行为的频频发生,在伤害客户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店大欺客,银行、客户只会两败俱伤。

  24年期存单难兑现

  24年前,湖北丹江口盛某夫妇在建设银行办理了2000元的保值储蓄存单,期限为24年,约定收益22万元。存单到期后,盛某夫妇去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央行1989年下发紧急通知,保值储蓄期限不能超过8年,存单失效,盛某的存款本息只能兑现8400元。

  随后,建设银行湖北分行公开表示,1989年该行个别支行办理了24年期储蓄存款业务,在当年9月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下发紧急通知后,该行按要求停办了上述业务。相关内容通过电视、张贴公告等方式,对社会公众进行了告知。公告发布后,大多数客户办理了支取手续。对于尚未支取的上述“24年期储蓄存款”,该行采取了按期间内最高档次利率分段计息的原则计付利息,盛某最终应得本息共约10596.24元。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薛克鹏认为,24年前,相关法律并不完备,但储户在银行办理了存单业务,双方即建立了合同关系。24年期的存单并不违背当时政策,其法律效力并无问题。其后人民银行发布的通知并不能作为法律、法规,不能视作合同无效的依据。在储户未收到通知、未征得储户同意的情况下,银行无权单方面中止、修改合同。

  天津万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琳认为,存单上已写明,“此存款可挂失,不能提前支取”“存款利率、保值补贴率无论怎样调整,到银行凭此据定额支付”。在此情况下,银行贴一个公告,就可以视作告知储户,就可以拒绝履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违背契约精神的。

  银行欺客引不满

  事实上,“存单门”只是银行店大欺客的最新案例,诸如此类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

  收费问题向来是民众不满的焦点。以同行异地取现为例,工行、农行、建行异地取现手续费1%,100元封顶,中行异地取现手续费是1%,50元封顶。如此,1万元钱取上三四次,手续费比一年期定存的利息还高,其核算方法却不明不白。除此之外,诸如转账失败手续费、数钱费、密码重置费、账单打印费等形形色色的收费层出不穷,网友调侃,下一步简直就要收门票了。

  而比起对企业的乱收费,储户还算幸运。据了解,从去年开始,发展改革委根据20多起举报对银行乱收费情况进行调查,每一个举报都被查实。发展改革委调查显示,很多商业银行只收费不服务,或者说提供一些象征性的服务。把各种乱收费加起来,企业的贷款成本很多超过了15%。一边是实体经济的艰难,一边却是银行利润的持续增长。2013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6191.49亿,占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6%。

  在银行存假钱被没收,从银行取到假钱后果自负;ATM机吞了钱没人管,ATM机往外吐钱谁拿谁犯法;理财产品捆绑销售,买理财先得存定期;信用卡刷10万元少还10元,按10万元罚息;服务“中国特色”,收费“与国际接轨”……

  银行欺客行为频频出现,引发人们强烈不满。一份银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我国银行业持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

  银行应增强契约精神

  专家指出,随着负面案例频频发生,银行的社会信任度一路走低,社会形象正逐年下滑。

  谈及“存单门”事件,天津市民郑先生说,“从来只有银行占老百姓的便宜。这次借口政策调整,连存单都能赖账,银行确实过分。”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龚刚教授认为,几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对银行都是高度信任,银行的信誉几乎可以与国家信誉挂等号。但近年来,一些银行无视契约精神,频频欺客,再加上一些银行员工为谋求私利,违规代售理财产品,使客户蒙受损失。负面事件接连出现,银行的社会信任度正越来越低,这对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弊无利。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国家给了银行业很多优惠政策,比如限制外资银行竞争等。在政策的保护之下,银行业成为我国最挣钱的行业之一。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中枢,银行业不能只看钱,而忽视社会责任,更不能因为贪图小利,而置储户的利益于不顾,置整个银行业的形象于不顾。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还不充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没有太多选择余地。解决银行“店大欺客”的问题,最终仍要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银行竞争。而银行若想长远发展,也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契约精神,进一步维护品牌形象。(记者 邓中豪)

【编辑:王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