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险资新规非简单“松绑” 意在提高投资灵活性

2013年10月17日 14:32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保险投资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等五大类资产,其中规定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其他金融资产和境外投资余额分别不得超过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30%、20%和15%。

  对于这项新规,上周的市场将其看做“为险资松绑”、“最多可为A股市场释放4000亿元的‘活水’”。细看《通知》便可发现,这显然是个误会。

  按照此前的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余额,合计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25%;保险公司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合计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10%。而根据《通知》,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都被纳入权益类资产这个大类,保险公司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因此,简单将《通知》理解为“保险公司投资股票比例上限提高至30%”,并视做股市利好,显然是一厢情愿。按此推论,那么做PE的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投资PE比例上限提高至30%”,并视作PE募资的利好?

  实际上,此次出台的新规,是用大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控制,取代之前繁杂冗余的各种细项的投资比例限制,体现了抓大放小、监管方式逐渐市场化的趋势。此举将赋予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更高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不能看做简单“松绑”。

  目前的事实是,保险业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仓位不超过10%,远低于25%的上限。保险公司投资于股市资金量的多寡,是综合考量市场环境、自身情况等多重因素的结果,而非仅取决于保监会的政策。

  此次《通知》一个被市场忽视的重要变化是,对保险公司投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的比例进行了实质性收紧。去年10月,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允许保险公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产品等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也为险资投资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衍生品开了绿灯。这一举措引起了市场的高度重视,被不少人看做是保险业“金改”的第一枪。

  在上述政策之后,不少保险机构为了提高投资收益率,都加大了对信托计划等非标准化金融产品的配置力度。彼时,正遇上银行系统着手清理自身表外业务,因而在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市场上形成了“银行退、保险进”的局面。

  险资加大对非标金融产品的配置,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非标产品收益率的作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即使在今年6月“钱荒”的冲击下,信托计划这类产品的收益率上升幅度也远远不及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幅度。然而,非标产品在提供了更高的收益率水平的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公开市场约束力和流动性有限等弱点,让保险机构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据笔者了解,在业绩冲动之下,已经有保险机构在相关非标产品上的配置比例超过了其总资产的20%。根据保监会去年10月下发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规定,此类金融产品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季末总资产的30%;但在此次《通知》里,将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的“其他金融资产”大类投资比例限定在20%以内。《通知》的这一规定,或许正是对保险机构过于热衷非标产品做出的反应。按新规,投资这类非标产品超过总资产20%的保险机构将不得不调整自身资产配置。

  此外,这次监管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集中度风险监管比例,例如,按大类投资品种分类,保险机构和银行签订的协议存款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那么就需要服从账面余额不超过公司上季末总资产5%的限制,这样一来,保险公司热衷配置的协议存款在未来也需要进行分散投资,降低了存放机构单一所导致的风险。

  从发达国家来看,市场越发达比例监管越简化。在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实际和市场体制转轨的特殊情况,保监会目前的选择,既不是简单地“松绑”,也不是一味地“收紧”,而是在保留监管比例的同时,借鉴国际监管经验,对现有监管比例进行优化,既体现比例监管的强制性,又兼顾保险公司投资的自主性。

  (作者漆志伟 系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金运用部投资经理)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