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团贷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2013年10月23日 11:1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银团贷款作为金融同业合作的重要融资工具,既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又是管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10月22日召开的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业内专家称,银团贷款正在成为我国信贷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

  银团贷款跨越式发展

  银团贷款近年来得到跨越式的发展。统计显示,目前,国内银团贷款余额已从2005年末的0.23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末的3.73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银团贷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14万亿元,银团贷款余额占对公贷款余额比例达到10.12%。通过银团贷款融资,支持了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满足了各地方公路、轨交、电力、水利、保障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国计民生领域项目融资需求,并择优支持了大批包括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内的优质客户产业升级项目,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海外投资的规模持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这一趋势推动了中国银行业海外银团贷款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银团贷款市场。

  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在22的会上发出倡议,表示要继续秉承“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银团贷款余额再翻一番,对公贷款占比再提高两个百分点,为服务实体经济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更多贡献。

  支持重大民生建设作用凸显

  在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总金额259亿元人民币七银团贷款重大项目现场签约。这七大项目涵盖社会民生、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新能源、电信科技等领域。

  其中,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金额99.38亿元人民币,将建成10万套租赁住房资源,形成多层次、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能够基本解决现阶段天津市中心城区低收入人群的租赁住房需求问题,对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梁平至黔江高速公路梁平至忠县段,投入金额47.67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连通沪蓉高速G42、沪渝高速G50、包茂高速G65等国家主骨架高速公路,是川东北、渝东北及其周边地区通往湖北、湖南等方向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西北地区联系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出海口的干线道路。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项目,金额16亿元人民币,是我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二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7.7万t,减少二氧化硫(SO2)1914.2t,减排二氧化碳(CO2)21.2万t。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金项目,金额10亿元人民币,将帮助大唐电信实现从技术、设备提供商到服务、方案提供商,从核心网向用户端领域,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向全产业链运营转型。

  由此可见,银团贷款支持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城镇化及科技创新等项目作用日益凸显。

  银团贷款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经济既有增长的动力,也有下行的压力,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防控将持续伴随中国经济升级过程,而社会融资规模内涵和结构更加复杂,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利率市场化推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银团贷款如何在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摆在中国金融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复杂经济金融形势,银团贷款的下一步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业内人士表示,只有通过研究自身发展环境和面临的问题,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实现银团贷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而且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银团贷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促进银团贷款市场建设、推动银团贷款业务发展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的银团贷款市场已具备相当规模,标准化架构已基本形成,交易服务系统正在建设过程中,银团贷款未来的发展将朝着产品和模式不断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定价机制不断完善、二级市场逐步活跃的趋势发展。从产品和模式创新看,分组银团模式、附带转让安排贷款模式、银信合作银团、结构化银团等已崭露头角;从应用领域看,逐步从项目融资、固定资产贷款向并购贷款、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领域渗透。在银团二级市场方面,交易需求日趋旺盛,二级市场转让交易乃至银团贷款证券化将是未来银团贷款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并亟须取得突破。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