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稳定银根利于管理好经济“上下限”

2013年10月23日 11:1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面对今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科学判断,我们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定力、稳定政策,稳中有为,创新调控方式,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可以说,“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是今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管理流动性的具体体现,是管理好经济“上下限”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季度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重要的指标依然处于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内。比如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8%,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年初预定目标,投资、消费、出口等关键指标均有回升;9月CPI同比上涨3.1%,尚未达到3.5%的年度目标红线。

  目前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得益于今年以来国务院宏观管理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明确调控区间,这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定力,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决策者也沉着应对,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重点是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今年以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看空中国”者有之,鼓噪再次出台“新四万亿”者有之。在这样的形势下,新一届政府上任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没有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而是权衡利弊,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并明确提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这一对经济运行“上下限”的表态,决定了宏观政策的取向和重心,也对当前和今后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总要求。

  要稳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就需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适度增长。当前,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速度较快。9月末,M2增长14.2%,这一增速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也更趋近于年初确定的13%的预期增长目标。从社会融资看,1~9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4万亿元,其中,自3月份社会融资创出2.54万亿元新高后,此后这一数据开始下滑,到7月份降为8088亿元,8月回升至1.57万亿元,9月为1.4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体现出经济活动对资金需求的变动,一定程度反映经济活跃度。

  防止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要求流动性管理不能放松。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按照今年初设定的目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要控制在3.5%左右,这被业内视为物价涨幅的“上限”。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3.1%,创出7个月以来新高,高于之前市场预期,逼近3.5%的上限。有专家预计,尽管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没有悬念,但通胀水平的上升需引起重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期贷款增速相对较快,特别是在外贸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幅流入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这为当前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挑战。而近期公开市场“紧平衡”的操作态势,说明央行对此开始未雨绸缪。

  此外,积极防范与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同样对流动性管理提出考验。无论是高额的企业负债,还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都是此前大规模投资、高杠杆化的结果,其暗藏的金融风险,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重大隐患。也正因此,尽快去杠杆化、主动降低经济增速来调结构,成为当前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对金融调控而言,需要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切实用好货币信贷增量,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同时要通过盘活货币信贷存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也就是要引导资金从产能过剩行业、低效领域、风险较大的部门,更多流向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

  总的来看,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管理好经济“上下限”,就需要稳定银根,既不放松也不收紧。当然还要看到,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发展还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尽管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但还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赵洋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