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陈志武:资本账户开放有望较快取得突破

2013年11月28日 11:1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 高端访谈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金融行业来说无疑是最为积极的监管新理念,将最大限度地释放金融改革的红利。他预计,民营银行与资本账户开放的改革将较快取得突破,但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可能尚需时日,主要是因为首先要推出存款保险体系。国际经验显示,对于民营金融来说,发放牌照只是第一步,未来其发展壮大需打造公平、公正的法律与监管环境。

  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尚需时日

  中国证券报:在金融改革领域,有哪些举措最令人期待?

  陈志武:从根本层面看,《决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一些金融监管者将无法像以前那样过度监管与权力扩张,无疑是提出了对金融行业最为积极的监管新理念。在金融改革领域,最令人期待的一是金融对民营资本开放,包括发展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二是资本账户的开放;三是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包括公司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到注册制的过渡。

  中国证券报:在金融改革领域中,哪些最可能较快取得突破?

  陈志武:民营银行、资本账户开放方面的突破会比较快。目前有民营企业正在组建民营银行股东团队并申请牌照,资本账户的开放也会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在上海自贸区推出,当然开放一定是循序渐进式的。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存款利率上限的完全放开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会触发许多潜在的问题。例如,一些不负责任的银行尽管贷款收益不一定高,但为了短期吸收存款的需要,可能不顾一切地抬高存款利率、承诺不实际的利息回报,这会带来极大的金融系统风险。

  总体而言,大家都在谈论的一些具体改革措施应该会较快启动,“一行三会”应该会很快有所行动。改革的难点在于具体操作层面。在金融领域内,要压缩政府边界以扩大市场边界,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阻力会非常大。

  改革步伐将加快

  中国证券报:现阶段哪些领域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风险?

  陈志武: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快推进,但汇率形成机制的全面市场化难度会很大,阻力不小。接下来要做的不仅是资本账户的开放,更需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数据显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差不多占GDP的一半,其中进口业务更多地掌握在资源型国企手中,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出口业务中占比更大。当改革带来汇率波动时,最终决定汇率市场化改革能否加速甚至进行的关键因素可能就是各利益方的博弈。

  因此,资本账户放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不可能很快实现。改革将是渐进式的,每一步都只能松动和调整一点,但改革的步伐一定会比以前快得多。如今,改革如果仍然慢速渐进,可能爆发结构性问题,未来改革步伐必须加快。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认为,部分尚难全面推开的金融改革措施可在上海自贸区先试先行。这可行吗?

  陈志武:部分金融改革可以在上海自贸区先行,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这样可以把实验限定在一个小范围之内,逐步积累经验。但坦率地讲,这么做的成本和收益是值得商榷的。有消息称,资本账户开放试验要先在上海自贸区做3年,然后才在全国推广。金融行业与制造业不同。制造业可以通过深圳特区、各工业园区进行相对封闭的试验,为其他地方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但金融行业要封闭起来试验会非常困难,甚至需要为试验区建立一套不同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营造公平公正环境

  中国证券报:《决定》提出,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银行试点应该以怎样的步调推进?

  陈志武:无论是发展经验还是资本规模,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条件均已具备。应尽快批准一批民营银行试点,让它们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为中小微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为各收入阶层提供消费金融支持。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都是依靠民间金融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先有国有金融机构,然后才有民营金融。

  发放民营银行牌照只是重要的第一步。为了尽快发展民营金融、民营银行,首先需要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与监管生态环境。其次,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样才可以给民营银行提供足够的信心支持。为了使金融立法和执法更加公平、公正,有必要逐步让政府从拥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局面中退出,尤其是不能由政府直接经营银行。 □本报记者 陈莹莹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