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原油期货能使中国赢得多大定价权

2013年11月29日 11:2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专家认为,我国推出原油期货的最终目的就是全球原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原油期货推出后,必须得到国内外交易商的广泛认可,必须达到一定的交易量,这是成为国际原油价格标杆的先决条件。未来原油期货以人民币作为交割货币的概率更大。人民币币值稳定,意味着油价稳定,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对于国际原油定价的话语权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近日已在上海自贸区内正式挂牌,此举标志着备受瞩目的中国版原油期货已迈出关键的一步。

  隆重石化网原油分析师李彦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版原油期货一旦推出,将成为继布伦特原油、WTI原油和阿曼原油之后的第四个以国家背景推出、由官方发布的权威的原油价格标杆,为我国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赢得话语权。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挂牌地点设在上海自贸区内,这将为原油期货插上翅膀,并为推动正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汇改产生积极作用。”李彦表示。

  最终目标:定价权

  “我国推出原油期货的最终目的就是争夺全球原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力,巩固国家能源安全。”李彦认为。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也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原油期货市场。目前全球市场上缺乏反映亚太地区石油供求的原油价格,尤其缺乏反映中国供求的原油价格。随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迫切需要建设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原油期货市场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原油期货市场怎样能更好地为中国实体经济服务,并且要让国际参与者和国内需求者充分参与交易。

  李彦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上没有反映中国原油市场供需变化的价格参照物,中国买家只能被动接受国外卖家所拟定的价格公式;在他们的价格公式中,纽交所的WTI原油期货价格和伦敦交易所的北海布伦特期货价格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一旦中国有了自己的原油期货价格,那么就可以和卖家磋商,推动其在现货原油买卖合约中采用以上海价格为基础的价格公式。

  然而,现状导致我国在过去十余年当中由于国际油价大幅飙升而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为了抑制国际油价上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仅2006年至2008年,中国政府每年需要给予中石化等成品油生产商百亿元计油价亏损补贴,且这种补贴并未抑制国内油价的上涨。因此,建立原油期货品种、增加国际石油定价中的中国话语权,成为一直以来国内石油业界的热切盼望。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表示,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超60%——国际油价上涨1美元/桶,中国即需要多为此每月支付上亿美元。

  据腾讯财经消息,今年9月我国原油进口量首次单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石油消费国,日均进口石油达到630万吨,超过了美国的624万吨日均石油进口水平。全球领先的能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日前作出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日均进口水平将攀升至920万桶的水平,这相当于在中国石油总需求中的占比达到70%。卓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原油理论计算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涨至56.68%。国内能源安全再次被提上重点。我国着手推出原油期货的目的在于,除增强我国的原油话语权和原油的定价权外,还为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厂家提供套保工具,规避原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既然我国推出原油期货势在必行,那么推出后能赢得多少话语权?对此,李彦表示:“短期内很难见效,因为建立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越来越多的交易商参与进来,逐渐使得我国原油期货成为贸易定价参考标准才行。我国的原油期货应首先影响本国及亚洲地区,进而影响全球,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期货如何变成话语权

  至于原油期货推出的时间,李彦认为,“很可能在明年或者后年,最快是明年。”他表示,目前我国的原油期货在交易系统等技术层面上已没有阻碍,正在等待政策面完善一些细节。我国原油期货推出后,可以与纽约WTI、北海布伦特以及迪拜商品交易所对接,共同形成一个全球24小时连续交易的基准价市场,共同参与原油基准价市场的形成,同时准确地反映亚太地区原油的供需和资源配置。

  李彦同时表示,尽管原油期货指日可待,但距离获得定价话语权这一最终目标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决非一蹴而就。我国曾经推出燃料油期货品种,该品种上市后,由于未得到国内交易商的普遍认可而一直缺少交易量。考虑到这一前车之鉴,因此在原油期货的推出时机上,决策层定会慎之又慎。

  “原油期货推出后,必须得到国内外交易商的广泛认可,必须达到一定的交易量。这是成为国际原油价格标杆的先决条件。”李彦强调。

  李彦认为,从推出原油期货到获得定价话语权,大致需要经历以下过程:引进期货只是第一步,这标志着在我国交易原油,有了标准化合约,从而统一了国内原油交易市场标准化。接下来要引进资金进入这个市场,包括国内炼厂、石化企业以及贸易商还有原油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国内投资机构、当然也包括QFIl(外资)等。当国内原油期货市场资金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价格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或者引领市场行情走。当资金量足够大后,这个市场便会吸引到全球的资金来参与买卖。简言之,当大家都来你这个市场买卖原油,自然而然,国家原油价格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提升了。

  时机把握准确

  无论如何,当前建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是最佳时机,将为推出原油期货作好铺垫。“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成立,原油期货品种并不会立即改变国际油价定价权的大格局,但会增加反映中国原油市场供需情况的声音,即增加了原油定价的中国声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

  国际能源交流中心成立后,外资石油公司和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的机构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根据现在的设想,外资机构将有机会成为能源交易所会员,其资金可在资本项目下自由流动,以便我们的原油期货品种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期货市场首先需解决参与者资质问题,如果只有中石油等三大巨头把控,怎么谈得上原油期货品种的活跃度,更勿论价格的客观性。

  “我国目前是全球原油消费第二大国,且正在成为第一大国,一旦原油期货推出势必引发全球关注。”李彦表示。

  在李彦看来,石油是国内市场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的能源商品。随着国际市场页岩油气商业开采、自贸区运行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推出原油期货、增强定价影响力的条件已越来越成熟。

  由于页岩油气资源开采,国际市场上两大权威的定价基准逐渐显示出沦为区域性基准的趋势。随着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下降,纽约WTI油价基本成了反映北美区域状况的基准;布伦特油价尽管影响力增大,但由于北海油田的产品持续萎缩,前景亦堪忧。事实上,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随着页岩油气资源开采带来的能源格局变化,未来包括中东及非洲等地的原油出口都更多需向亚洲买家寻求出路。

  要建立权威的定价基准,除了具备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的监管体制外,还需要具有相对完善的石油产业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我国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国家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等定位的确立,均为我国推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原油期货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人民币交割概率大

  “国际能源交流中心在上海自贸区内挂牌,就意味着原油期货将在自贸区内推出,这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李彦表示,“原油主要供应商和贸易商大部分在海外,交易交割时多涉及汇率问题,把能源交易中心放在自贸区,由于自贸区货币可自由兑换,因此解决了服务海外投资者的难题。而国际客户参与到中国消费市场,有助于逐步增强中国原油竞价的全球地位,最终为争夺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定价权铺平道路。”

  “另外,在上海自贸区内推出原油期货,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正在进行的汇改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李彦强调。据悉上期所目前的方案中,原油期货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而境外投资者则可用外币作为保证金。若我国原油期货最终确定人民币为结算货币,将有效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前人民币与美元适当脱钩正在进行,产油国也已经产生了多币种结算的强烈需求,人民币结合原油期货具备现实意义。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推出后,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扩大,交易需求不断增加,人民币流通率以及应用范围也将随之扩大。

  “我个人认为,未来原油期货以人民币作为交割货币的概率更大。而以人民币作为交割货币,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对于国际原油定价的话语权。”李彦强调。

  人民币币值稳定,将意味着国际油价稳定。这对于我国、亚洲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过去的经验表明,频繁大幅波动的国际原油价格已使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渐进式改革捉襟见肘。未来的原油期货上市,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争夺定价影响力,提高能源价格风险应对能力,更能配合石油战略储备,构建起立体化、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体系。

  “不过,原油是十分敏感的战略物资,要真正建立起定价权其实不容易。”李彦指出,从发达经济体来看,原油从上市期货衍生品到获得定价影响力仍将经历较长的过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国内投资者运用国际市场的风险投资管理工具,提高竞争力,同时准许海外投资者更多参与到国内市场,也可以使国内市场价格更有国际代表性。“未来国际平台的原油期货推出,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方面为竞争亚太区定价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的广泛应用,成熟运行后也会使产业链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并真正促进定价影响力的实现。”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